“王阿姨啊,你又不舒服啦?”清晨7点,社区小花园的长椅上,62岁的王阿姨捂着肚子有些发愁。原来,她退休后常常感觉肚子胀,胃口差,总听邻居说“每天揉揉肚子,什么病都没了”。最近,她也跟着学,每天饭后揉腹十分钟。意外的是,三周下来,肚子真的没以前那么胀了,整个人轻松多了。
可另一位邻居刘阿姨却提醒她:“可别乱揉,我堂妹上次就是肚子疼揉啊揉,结果进了医院!”到底揉肚子是自我保健,还是隐藏风险?它真的有那么神奇的效果吗?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坚持揉腹,到底会发生什么?第三点变化,很多人都没重视。
今天,我们就用医学数据和权威医生观点,为认真生活的你,还原揉腹保健的全部真相。
揉肚子真的“治百病”吗?专家和研究怎么看
在生活中,“肚子不舒服就揉一揉”,几乎成了不少中老年人的下意识动作。其实,揉肚子(医学上叫揉腹、摩腹),根植于中医传统的保健理念。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按摩科教授臧福科曾解释,腹部与人体多条经脉密切相关,通过适度按摩,有条件地激活胃肠道功能。
但值得注意的是,揉腹“包治百病”绝非科学说法。以现有临床观点来看,科学揉腹的确能为健康带来这些主要好处:
一是有助缓解便秘与腹胀。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医师张岩指出,当发生便秘时,顺时针按摩肚脐四周,可温和刺激肠胃蠕动,增加腹腔压力,有助于排便通畅。医学数据表明,中轻度功能性便秘患者,坚持正确的腹部按摩,排便次数平均每周提高0.5~1.2次,但并非所有人有效。
二是改善胃动力、减轻消化不良。 北京朝阳医院中医科谢衡辉副主任医师强调,胃动力不足、进食后易胀易吐人群,配合揉腹和饮食调整,可以显著改善腹部不适、减少饱胀感。临床资料显示,餐后顺时针揉腹10分钟,受试者消化道不适感降低28.4%。
三是促进腹部血液循环、舒缓压力。 大量医学报告认为,适度腹部按摩能促使皮肤与浅层肌肉末端血管扩张,带动微循环。对于压力大、焦虑紧张的人群,揉腹配合深呼吸有助于心情舒缓、肠道调节。部分睡眠障碍患者尝试晚上揉腹后,入睡时间平均缩短8~12分钟。
四是辅助调理胃肠虚弱的亚健康状态。 对于体质虚寒、胃肠敏感者,坚持温和揉腹有助于缓解寒凝气滞、食欲不振。
但注意!揉肚子能减肥、祛百病的说法并无确切科学依据。全国卫生产业管理协会妇幼健康产业分会陈清华医生反复提醒,单靠揉腹不能去脂肪、不能根治慢性病,过度宣传包治奇效,反而误导健康观念。
揉肚子后,身体可能发生的4大变化,尤其第3个细节很多人没察觉
坚持揉肚子,可能让你“悄悄”收获这4项益处,但并非万能!注意哪些人不适合,防止误区。
缓解腹胀、便秘,促进肠胃排空
适度顺时针按摩腹部,确能刺激肠道蠕动,有助于“肚子里的垃圾”更快排出。调查发现,日常便秘人群,揉腹1~2周后,自述腹胀感降低36.9%,便意明显增强。不过,对顽固性便秘或腹部有压痛的人群,并不是万能法宝,更应重视饮食和运动管理。
改善胃肠动力,餐后胃胀感下降
医学实验显示,餐后20分钟进行揉腹10分钟,8成轻度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主观胃部不适下降28%-32%。揉腹后,胃排空速度也略有提升,能减少食物滞留导致的恶心、反酸、打嗝等症状。
促进血液循环和压力缓解,却被大多人忽略
临床观察发现,缓慢、柔和的腹部循环按摩可促使腹部皮肤温度上升0.5~1.8℃,说明局部血液流动加强。部分患者反映,按摩过程中身心都更放松,有利于预防紧张引发的肠胃问题。这正是很多以为只是“揉揉舒服”而实际上忽略的保健关键。
调理轻度肠胃虚弱、辅助增强肠道适应力
对慢性腹泻或食欲差体质偏虚寒的人,中医推荐温柔按摩腹部辅助“养脾胃”。但要提醒,一些腹部慢性疾病、腹腔术后、急性炎症期,绝不宜自行按摩或揉腹,以免延误病情、甚至恶化。
科学揉腹有讲究,这样做才真正安全有效——切忌乱揉!
首先,掌握正确手法和时机。医学专家建议:
揉腹应以肚脐为中心,手掌相叠,顺时针慢慢按揉,力度以感到腹部微热、微涨为宜。单次5-10分钟即可。
推少腹,即用整个手掌根部从两肋沿腹部向下反复推压,有助于促进腹内气机下行。
餐后30分钟~1小时再进行,避免刚吃饱立刻揉腹,以免刺激胃液逆流。
其次,认清两大禁忌:
腹部急性疼痛、炎症或手术后,严禁揉腹!如胃溃疡、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错误揉腹只会加重病变,甚至耽误急救。
怀疑腹部包块或不明原因长时间腹胀者,应先做正规医学检查。不要把揉肚子当“万灵药”。
第三,揉腹不能替代任何正规医学治疗或药物措施。便秘、胃病、腹泻、虚寒体质等,有效改善还得靠综合生活管理,包括均衡饮食、多饮水、规律运动、按时作息等。
最后,设限期望与科学态度。专业医生一致强调,揉腹的健康效果“因人而异”,当体感舒服时可以作为健康生活一部分,但绝不等于回避病情、耽误治疗。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一点点科学养护和对身体的敏感觉察中。揉肚子,确能带来舒适和消化系统的调节,但想要真正拥有健康肠胃,更离不开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等全方位努力。尤其老年或体质较弱者,不适随时警觉、保持定期体检、尊重医生的专业建议,远比单一“养生手法”更可靠。
温馨提示:具体健康问题和腹部异常症状,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由专业医生综合判断。揉腹的保健作用虽有科学支撑,但影响因人而异,不可夸大其疗效。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3. 《中华临床营养学》
4. 《胃肠动力障碍诊治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
5. 《便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6. 《养生摩腹科学指导》——生命时报7. 《腹部疼痛的诊断与急救》——协和医院消化科
更新时间:2025-09-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