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明抢”中企后,第一个受害者浮出水面,中方代表团奔赴欧洲

在荷兰明抢中国企业后,第一个受害者已经浮出水面,与此同时,中方代表团正奔赴欧洲。那么,欧洲的举动究竟产生了怎样的结果?第一个受害者又是谁?

荷兰政府对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的强制接管事件,正在迅速发酵并产生连锁反应。短短数周时间,这场原本看似局限在企业层面的行政干预,已经演变为一场跨越半导体、汽车制造与国际供应链的全面危机。就在欧洲内部还在为“安全”与“经济”的两难辩解时,第一个直接受害者已经出现——日本汽车制造商本田公司。

据《日经亚洲》报道称,由于使用安世半导体生产的芯片,本田在墨西哥塞拉亚的汽车工厂被迫暂停运营。该厂主要生产HR-V车型,年产量约为二十万辆,是本田面向北美市场的重要出口中心。如今产线停摆,恢复时间尚不确定。

事实上,本田只是第一个倒下的企业。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早前已发出警告,安世半导体的供应中断,可能对全球汽车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安世的芯片广泛用于汽车零部件、电控系统与功率管理模块,这些产品几乎覆盖了全球主流车企。也就是说,荷兰政府的一纸命令,等于掐住了全球汽车产业链的一个关键节点。

在这种情况下,中欧之间的对话也从未停止,先是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同欧盟贸易与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举行视频会谈时表示,中方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敦促荷方尽快提出解决方案。欧方则表示理解中方的做法,愿协助沟通,尽快恢复供应链稳定。

随后在10月30日,中国高级别技术代表团前往欧洲与欧盟官员举行会谈。欧洲官员希望借此推动双方在供应链与产业安全领域的妥协,而中方则将借此重申合法权益与市场原则。可以预见,这将是一场涉及多重博弈的谈判。

回看这次事件,从经济角度看,荷兰此举堪称“自伤”。欧洲芯片制造能力原本就有限,严重依赖中国产能。安世半导体在全球分立器件市场排名前列,其中国工厂承担着关键环节。荷兰强行剥离管理层、切断合作,只会造成供应链失衡。欧盟委员会的分析报告也指出,欧洲工业在短期内无法替代安世半导体的中国产能。换句话说,即便荷兰想“本地化生产”,也缺乏足够的资源与技术支撑。

从政治层面看,这起事件反映出欧洲内部的分裂。法国、德国对荷兰的做法并不完全认同。部分欧盟官员担心,若任由成员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跨国企业,将破坏欧盟统一市场的完整性。欧盟内部目前正就“如何防止类似事件重演”进行讨论。与此同时,欧盟与中国之间的沟通渠道正在恢复。无论是稀土谈判还是安世半导体磋商,双方都表现出务实态度。毕竟,在全球制造体系高度一体化的当下,脱钩只会带来共同损失。

长远来看,这一事件或许会成为中欧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它让欧洲认识到,单纯依附美国并不能带来安全,反而会让自身产业受损。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堂现实的教训:在全球产业链中掌握核心环节与自主能力,才是应对外部风险的根本方式。未来无论谈判结果如何,安世半导体事件都将被视为全球化体系的一次重大震动。

眼下,摆在欧洲面前的事实已经非常清楚:芯片断供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当下的现实;工厂停产不是偶发的事故,而是政策失误的直接后果。荷兰的“明抢”不仅撕裂了商业信任,也动摇了欧洲制造的根基。当中方代表团抵达布鲁塞尔时,欧洲需要回答的,不仅是如何补救一场产业危机,更是如何在中美竞争的夹缝中,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财经   荷兰   欧洲   中方   代表团   受害者   水面   半导体   中国   欧盟   本田   事件   中欧   芯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