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的“三线建设”与“学生连”作者:中共安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作者:中共安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美篇编辑、配图、制作:梁宝平

安康的“三线建设”与“学生连”


  图为:历史资料汇辑《三线学生连在安康》封面。

  安康的“三线建设”主要是围绕襄渝、阳安铁路及地方公路、电力设施和邮电通讯设施建设展开的。襄渝铁路和阳安铁路是当时“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为此,安康地区革命委员会、安康军分区、各县革命委员会、县人民武装部随即按照工作部署也联合组建了“2107”工程办公室,负责承办民兵抢修襄渝铁路的工作任务。为解决陕南地区交通闭塞的问题,更好进行陕南三线建设的布局。1970年8月,中央又批准立即抢修阳安铁路。陕西省革委会、陕西省军区成立了代号为“1101”工程建设陕西省指挥部,并将阳(平关)安(安康)铁路划分为东、中、西三段,下设东、中、西三个分指挥部。安康地区革委会、安康军分区负责领导东段的修建工作。安康地区革委会、安康军分区联合成立了“1101”东线指挥所,由地区革委会副主任陈平,安康军分区副司令员范长林、副政委董瑞海、副司令员王英才等分别任正、副指挥,全面领导阳安铁路东段的整个修建工作。同时,各相关县汉阴、平利、石泉等也相应成立了分指挥所。

当时襄渝铁路安康段沿线没有公路,必须先修公路和便道,才能开展铁路施工(襄渝铁路陕西段有两个县不通汽车,即安康地区的紫阳县和旬阳县,而当时全国仅有四个县不通汽车)。1970年2月,襄渝线建设全线启动,安康地区为了保证襄渝线的建设,全力抢修安旬、旬白、恒紫、紫巴、渔紫五条公路。

1970年8月17日,国家计委在《关于加速襄渝铁路建设会议纪要》中指出:“陕南五条公路的建成对促进襄渝铁路中段全面展开施工,是一项带有决定性的任务,要抓紧施工,力争早日通车。”这五条公路指的是安旬(安康至旬阳57公里)、旬白(旬阳至白河129公里)、恒紫(安康县恒口到紫阳76公里)、紫巴(紫阳至镇巴县界65公里)、渔紫(镇巴县渔渡坝至紫阳县界40公里),总长367公里。修建这五条公路,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从1970年3月起,分期分批共上了9万民兵,截至1971年3月,分别用了6至10月的时间,全部修通了5条公路。陕西省公路局、陕西民兵和铁道兵也参与了修建。当时2107指挥部为了铁路早日开工,于1970年底先后将修建公路的民兵陆续转入铁路施工,安康民兵又投入了襄渝铁路的建设。

襄渝铁路跨越汉江、嘉陵江等河流,穿越武当山、大巴山、华蓥山等山脉,是一条以隧道、桥梁为主的铁路干线,桥隧总长度占全线的45%,超过了成昆铁路,是20世纪中国建成的铁路干线中桥隧密度最大的铁路。襄渝铁路陕西段正好处在人烟稀少、贫穷落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陕南秦巴山区。264公里长的铁路线,平面路基和次平面丘基仅有9公里,需要修建隧道177座,桥梁117座,沿线岩石风化严重,地质条件复杂,沟壑纵横,水深流急,崩塌、滑坡、泥石流不断,使铁路施工极为困难,其工程之艰巨、施工之艰难,不仅为襄渝铁路全线工程之最,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也极为罕见。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是襄渝铁路建设的主要施工力量,由于当时全线都在紧张施工,仅靠铁道兵和民兵,很难按期完成任务,也势必会影响到襄渝铁路的按时建成,加之陕西省的陕北、关中、陕南都有大型水利工程在施工,人力严重不足。正当陕西段急需青壮年劳力时,此时1969届和1970届中学生刚毕业,尚未上山下乡。时任陕西省革委会主任的李瑞山提议让这批学生以“劳动锻炼”的形式参与支援三线 铁路建设,陕西省革委会通过了从这两届学生中选调部分人员参与襄渝铁路陕西段建设施工的方案。经陕西省革委会、陕西省军区和铁道兵东段指挥部共同 研究决定:“从一九六九、一九七〇届中学毕业生中选调十六周岁以上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的学生一万名(女学生不超过百分之十五),由铁道兵部队带领,并配一定数量地方干部,参加铁路施工,争取八月份上齐。施工任务完成后,由省劳动部门统一分配工作”。

随着襄渝铁路陕西段修建工程陆续展开,劳动力需求持续扩大,陕西省革委会决定,除1970年动员约10000名学生赴三线支援外,1971年再次选调15000名学生参与襄渝铁路陕西段工程建设。青年学生们对参与三线建设表现相当踊跃,参与修建铁路的意愿非常强烈。最终,有25800多名1969届、1970届中学毕业生,分两批前往陕南安康的施工地参与襄渝铁路的修建工作。第二批人员吸纳有部分社会青年。

为了更好地管理,2107工程陕西省建设指挥部将学生统一按连队编制,实行军事化管理,以军事建制编成班、排、连。学生共分为141个连队,分别编制,男子连队115个,女子连队26个,每连170-200人,全称为“2107工程学生民兵连”。施工中通用的是部队编号,称为“XX部队学生XX连”(也称XX部队学兵XX连)。这样学生民兵连队就有了两个编号,一个是2107工程编号,一个是部队编号。在铁路建设工地一般称作“学生连”或“学兵连”,现在一般称作“三线学生连”或“三线学兵连”。学生连队实行军事化管理,连队管理干部由陕西省统一调派干部担任,铁道兵部队向学生连派遣军代表协助管理。

陕西省革委会等部门在考虑学生的工资待遇时,主要从接受锻炼和教育出发,学生的粮食、户籍关系到达驻地后全部转入襄渝铁路修建指挥部。按照有关规定,学生参与襄渝铁路工程时的粮食均由驻地供应,每人每月45斤;工资为每人每月28元,按月发放;商品供应和棉花供应均按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对待;学生每月工资的28元中,需要上缴15元作为每月伙食费,可供自己开销的有13元。施工中,铁道兵官兵对学生很照顾,并积极教育,“对学生绝不能简单的当作劳动力来使用,而是一切着眼于用毛泽东思想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每个连队派两名军代表,有的还把军代表派到排、班,对学生连的组织管理教育,一律和解放军一样,从政治上关心,劳动上帮助,生活上照顾。在铁道兵指战员的教育和帮助下,学生们培养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同时在铁道兵的带领下,参加了襄渝铁路陕西段大部分隧道、桥梁和车站的施工,承担了备砂石料、施工物资转运、后勤生产、修建公路便道等工作,在跨4个年度36个月的艰苦奋战中,这些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以单薄的身躯和稚嫩的双肩,义无反顾地承载起了战备铁路建设的重任。他们满腔热情,毅力坚强,战胜了环境艰苦、生活困难、工程危险等前所未有的难关,在襄渝铁路建设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注:此文选录自中共安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三线学生连在安康》历史资料汇辑第3——6页)

  图为:5848部队学兵1连在旬阳隧道周家沟斜井工地施工。

  5761部队11中队学兵4连,在安康武装山片石场备石料时留影。图为:手握钢钎的“八大金钢”个个神采飞扬。

  图为:潘瑞福、王德录、杨志军同志,当年在沙沟横洞口合影留念。

  图为:5848部队学兵4连部分战友合影留念。

  图为:5848部队学兵2连部分战友合影留念。

  图为:5850部队学兵4连在退场前的战友合影(局部)。

  图为:5847部队学兵26连在撤场前战友合影(局部)。

  图为:三线学兵连雕像。

  梁宝平小传:男性,拥有大专学历,生肖属马,是个性情中人。曾在襄渝铁路建设中工作三年(隶属于旬阳县5847部队3中队学兵11连,驻扎于陈家老庄,负责罗家岭隧道掘进作业。其间,连队荣获集体三等功一次),并随后在人民公仆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四十二年。

兴趣:收集书籍、品读书卷、文学创作、游历四方、捕捉镜头、探究中医药学,以太极柔力球修身养性。性格:温和、顺应自然、不拘小节。品德:为生之所爱、爱我之人及需要我者而活。座右铭:事业越忙碌愈充实,日子越简单愈惬意,心灵愈丰富愈美好。

编辑:乐在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7

标签:历史   安康   党史   研究室   市委   中共   作者   学生   铁路   陕西省   铁道兵   陕南   革委会   陕西   连队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