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用手掏耳朵这事,大多数人都干过。有的人靠着手指甲,有的用牙签、回形针,甚至还有用车钥匙的。不论方法多奇特,动机其实都一样:痒、堵、爽。
但是从医学角度看,这种操作毫无技术含量,反而是对耳道的系统性破坏。
一时痛快,后患无穷。长年累月这么做,不光耳朵会出事,甚至大脑、平衡系统、神经反射区都会受到牵连。
人耳并不是一个脏器官,相反,它是自清洁系统最完善的结构之一。
外耳道上皮具有向外迁移功能,这种迁移速率虽然缓慢,但足以将多余的耵聍(耳屎)自动排出。
耵聍本身也不是“脏东西”,它是一种混合物,成分包括皮脂腺分泌物、脱落的上皮细胞,还有少量的乳酸、脂肪酸,具备抗菌、防潮、防昆虫入侵等功能。
也就是说,它本来就是耳道的“保安”,结果很多人非得天天赶人家下岗。就像把哨兵赶走,结果贼进来了。
很多人说,耳屎堵耳朵,得掏出来才舒服。问题在于,这种“堵”的感觉并不一定是耳屎引起的。
耵聍栓塞只发生在极少数人群,约占总人口的5%-6%,而且通常和皮肤病、耳道结构异常或佩戴助听器有关。
绝大多数掏耳朵成瘾的人,其实根本没有耵聍问题,他们只是不适应正常耳道的“微干微痒”,误以为那是“脏”。
医学文献早已指出,频繁刺激耳道会造成慢性炎症反应,导致外耳道黏膜的屏障功能下降,这才是痒感反复的根源。
越掏越痒,越痒越掏,最后陷入一个非感染性的炎症循环。
这种循环不止停在耳道。外耳道黏膜下布满了密集的神经末梢,它与颞浅神经、迷走神经、下颌神经等共同构成复杂的感觉网络。
一旦长期受到机械刺激,比如指甲、棉签、金属物体反复摩擦,会导致神经末梢“过度放电”,出现神经性耳鸣、反射性头痛,甚至放射到下颌、颈部的牵引感。
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1年发布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指出,43%的慢性耳鸣患者有明确的“掏耳习惯史”,其中多数属于非感染性耳鸣,病因明确指向神经末梢的机械性损伤。
人们常忽略一点:耳朵不只是听觉器官,它还负责身体的空间平衡。
内耳的前庭系统借助半规管来感知头部的运动,进而经由神经路径对眼球稳定和姿态平衡进行调节。
掏耳过度会引发外耳道与鼓膜微出血,而这些出血在耳镜下很难观察清楚,却足以影响中耳气压和液体循环。
一旦鼓膜受损或发生穿孔,内耳压力变化也会被带动,从而引起眩晕、恶心,甚至姿势性低血压。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曾进行一项为期五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其中超过700例因不明原因出现姿态性眩晕的患者,竟有高达58%存在长期自行掏耳行为。
这不是巧合,是路径干扰。
此外,耳道皮肤屏障的破坏还会引发微生态的紊乱。
人耳并非无菌环境,它有着稳定的菌群生态结构,包括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等共生菌,一旦屏障破坏,水分滞留、pH升高,致病菌便会趁虚而入,形成急性外耳道炎。
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流脓、听力下降,严重者甚至需要进行鼓膜穿刺或切开引流。
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一旦进入耳道深层,治疗周期可长达6周以上,且抗药性逐年增强。
2022年,《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柳叶刀·传染病》)期刊刊载的一项多中心调查报告表明,耳道感染中的多重耐药菌株比例已从十年前的11%升至目前的28%,其中超过一半患者有明确的耳道机械刺激史。
在耳道频繁受损的情形下,免疫系统的反应模式亦会产生变化。
局部炎症反复,激活的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这些信号分子不只在局部起效,还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全身免疫状态。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免疫研究团队曾在一项动物实验中发现,外耳道长期刺激可引发小鼠海马体炎症因子的轻度升高,导致学习能力下降与应激反应增强。
虽然人类目前尚无大规模验证数据,但这种“耳部刺激—中枢炎症”通路的存在可能性已被纳入神经免疫学研究议程。
人耳之所以演化得如此精密,并不是为了被掏,而是为了“自主调节”。
任何一个常掏耳朵的人,最终都需要付出一笔“长期信用卡”似的代价:从局部损伤到神经干扰,再到微生态紊乱和潜在中枢通路的影响,这些代价以一种极慢但持续的方式蚕食健康。
而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掏”本身,而在于那个执念——必须干净、必须清除、必须立即舒服。
这种心理结构看似与健康无关,实则与慢性炎症、强迫行为、疼痛敏感性高度相关。
这种执念,其实也映射出当下社会对“即时满足”的依赖。
耳朵痒,就掏;皮肤干,就搓;肚子胀,就灌。可偏偏,人体是一个需要“节制”的系统,不是“即时反应”的工具。
健康不来自立即的快感,而来自结构性的稳定。
耳道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是一种“推迟满足”的机制,痒,不代表有问题,堵,不一定是病理,恰恰是这种“有一点点不舒服,但还能忍”的状态,才是身体最真实的工作状态。
健康从来不是表面工夫,耳朵更不是卫生死角。
它是身体边界的象征,是感知世界的窗口,是与平衡、声音、自我感知连接最紧密的器官之一。
破坏它,不仅仅是弄坏了一个零部件,而是打破了整套系统的协调关系。
人们要习惯不去干预它,允许它“脏一点”,接受它偶尔的痒,不掏,才是最好的保护。
掏耳朵这件事,越干净,代价越大。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1]汪小欢.掏耳屎竟致颅内感染,耳屎还能不能掏[J].方圆,2019,(24):8.
更新时间:2025-08-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