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诚,这个名字曾经在中国新闻界响当当,作为《人民日报》前主编,他的文章影响过无数人。
可惜,后来他因为否认南京大屠杀这桩铁板钉钉的历史,彻底翻车。不仅丢了工作,还传出在香港被人套麻袋暴打的事儿。
马立诚,1946年出生,南京人。说起来有点讽刺,南京可是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地,他在这儿长大,后来却干出否认那段历史的事儿。
小时候家境一般,父母砸锅卖铁供他读书,他也争气,学习好,对历史和文学特感兴趣。不过60年代那会儿,社会乱,他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被分到工厂干活儿。
那时候他在流水线上累得够呛,但晚上还不闲着,自学历史和文学,心里憋着劲儿要翻身。1977年高考恢复,他31岁了,硬是考上了武汉大学。
在学校里他跟打了鸡血似的,学啥都快,写文章也厉害,经常在校刊上发评论,老师同学都挺看好他。
大学毕业,马立诚进了《中国青年报》,干编辑,专门写评论。那会儿他文章写得犀利,敢说真话,慢慢混出了名堂。
之后他跳槽去了《人民日报》,当上了评论部主任编辑。这可是个大平台,他写的东西全国都看得到,影响力蹭蹭往上涨。
他跟凌志军一块儿写了本书,叫《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讲改革开放那几年的思想斗争,批左派,支持市场化。
这书一出,火了,被人捧为改革的风向标。1999年,美国《亚洲周刊》把他评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50人之一”,那时候他真是风头无两。
于是又出了《呼喊——当今社会的五种声音》,聊社会转型的各种想法,又赚了一波好评。到这儿,马立诚的事业可以说到了顶峰。
可惜,好日子没多久,2002年他开始跑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2002年是个转折点。那年4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跑去参拜靖国神社,这地方供着二战甲级战犯,中国人一听就炸毛,觉得这是日本不认错还挑衅。
同年,马立诚被邀请去日本参加个文化交流活动,主办方是日本某个文化机构,说是想促进中日民间互相理解。
他在日本待了几天,受到的待遇挺高,参观了些博物馆,里面展示的内容有意淡化日本侵华历史。
他还跟日本右翼学者聊了好多,那些人跟他说,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者的数字是夸大的,南京那时候人口没那么多,日本已经道歉好几次了,中国该放手了。
回来后,他脑子里的想法变了。
2002年底,他在《战略与管理》杂志上发了篇文章,叫《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说中日得放下历史恩怨,先搞经济合作。
他觉得日本年轻人不背历史包袱,中国老揪着过去不放没意思。这文章一发,立马炸了锅,有人骂他忘了民族立场,帮着日本说话。
2004年,他更进一步,在日本出了本书《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
书里他说,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者的数字不靠谱,南京当时人口20万不到,哪来那么多人死;日本道歉够多了,中国该大度点,还说“战争死人正常,南京就是个普通战果”。
南京大屠杀的证据多得是,军事法庭的判决、幸存者的口述、老照片、外国记者的报道,铁证如山。
他这套说法完全站不住脚,国内舆论直接炸了。网上骂他是“汉奸”的铺天盖地,北京有人烧他的书,南京人跑到纪念馆抗议,媒体也批他没良心,伤民族感情。
《人民日报》一看这架势,2003年就把他开除了,说他严重违背职业操守和民族立场。丢了饭碗的马立诚还想找别的工作,可没人敢用他。
后来他跑去一家小报社接着写亲日文章,比如“中国该让出钓鱼岛显得大度”,结果这小报社也顶不住压力,把他踹了。
走投无路,他去了香港,想低调过日子。但香港人也不是好糊弄的,听说他那些事儿,早就盯着他了。
据说某天晚上,他在旺角街头走着,突然被几个蒙面人套了麻袋揍了一顿,脸上全是血。这事儿没官方证实,但传得沸沸扬扬。
马立诚这番言论,国内反应那叫一个激烈。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的铁证,30万遇难者不是随便编的数字,他敢否认,等于往全国人民心口上捅刀子。
网上骂声一片,说他南京人咋能干这事儿,太不要脸。历史学家也出来辟谣,说他那套说法没一点学术依据,纯属胡扯。
官方这边,《人民日报》第一时间跟他撇清关系,开除他就是个信号——这种言论零容忍。别的媒体和学校也表态,历史不能乱改,民族尊严不能丢。
香港那边,传出他被揍的事儿,虽然没证据,但老百姓聊起来都觉得解气,说他这是自找的。
国际上也有人关注这事儿。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公认的战争罪行,马立诚这么一闹,等于挑战全世界的历史共识。
有人觉得他可能是被日本右翼忽悠了,但更多人认为他就是为了个人利益,出卖底线。
香港那次所谓的暴揍,虽然没官方报道,但民间传得有鼻子有眼。有人说这不合法,但也有人觉得他触了民族底线,挨顿揍不算意外。
这事儿不管真假,都说明大家对他的愤怒有多深。
香港那事儿后,马立诚在中国待不下去了,跑去了日本。日本右翼一开始把他当“自己人”,请他去大学当客座教授。
他继续写亲日文章,比如“中国抗战死那么多人是因为不投降”,还想帮日本翻案。可时间一长,日本那边发现他没啥用,影响力也有限,几年后教授合同到期,没人续了。
混不下去,他又回了中国,找了个小城市隐居起来。知道自己名声臭,不敢出门,整天窝在家里,日子过得孤零零的。
现在的马立诚,名字就是个教训。曾经那么有名的评论家,最后落得这下场,全因为他自己跑偏了,忘了历史,忘了良心。他的下场让人感慨,也让人警醒。
说到马立诚这事儿,咱得把南京大屠杀的背景说清楚,不然容易糊涂。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攻占南京,之后六个星期里,杀了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
这不是随便喊的数字,有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书,有幸存者的证词,还有外国记者拍的照片和写的报道。比如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杜鼎克,当年就记录了日军的暴行。
日本那边老想淡化这事儿,说人数没那么多,或者干脆否认。
可证据摆在那儿,赖不掉。因为这是民族的伤疤,谁敢说这没发生,等于往伤口上撒盐。马立诚一个南京人,还干过大报主编,居然说出这种话,难怪大家接受不了。
这事儿不光是中国的记忆,二战的历史全世界都认,联合国档案里都有。否认南京大屠杀,不光是跟中国过不去,也是跟事实过不去。马立诚这套说法,完全是自欺欺人。
马立诚这人,从高光到谷底,教训太深刻了。他本来是个有才华的新闻人,能写会说,事业顺风顺水。可就因为跑去日本听了点歪理,脑子一热,走上了歪路。
否认历史这种事儿,不是随便能碰的,触了底线,谁都救不了他。
他的故事告诉咱们,知识分子得有底线,不能光想着出名或者捞好处。历史不是随便拿来玩儿的,尤其是南京大屠杀这种事儿,背后是30万条命,不是数字游戏。
马立诚要是能守住良心,也不至于晚年这么惨。
再说大点儿,现在全球化,中外交流多,可历史这东西不能丢。日本有些人不认错,咱们就得更坚定地把真相守住。
马立诚的下场,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背叛民族大义,迟早自己吃苦头。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