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规防摔”手机壳是营销噱头还是真本事?实测揭晓残酷真相

你的手机一定也戴套吧?站在手机厂家的角度,对消费者给手机戴套的行为是不支持的,并不是因为盼着手机被摔坏,用手机生产商的话来吐槽:我们每年投入天价的模具研发费用,拼命打造更舒适的握持手感,费尽心力就为了把手机变薄0.1毫米,却被笨重手机壳抵消得干干净净!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却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今一部手机动辄三四千,旗舰机型甚至超过万元,即使手机厂商标榜各种大猩猩装甲、超瓷晶玻璃、昆仑玻璃、玄武架构等眼花缭乱的防护措施,脆弱的手机却总在不经意间一摔即溃。搞得手机厂商自己也没了信心,很多手机为了迎合消费者需要,出厂就会配备原装保护壳,许多人甚至愿意花费几百元选购所谓的“军规防摔”保护壳

但你是否想过:这些宣称“军规防摔”的手机壳,真的通过了“军规”测试,还是仅仅利用这一名词博取信任?随着9月iPhone 17发布在即,大批新手机壳即将上市,或许看完这篇内容,你将不再盲目消费——花大价钱购买的手机壳,可能根本达不到预期的防摔效果。

测试频道《超认真少年》近期针对“军规”概念进行了科普与实测。他们不仅深入研究“军规”的具体标准,还设计了专业撞击测试设备,用全新iPhone从指定高度、固定角度进行坠落实验,精准测量冲击力道,再以相同方法测试不同品牌的手机壳。究竟哪些产品才是真正的防摔神器?

实测结果令人意外:部分手机壳装上后,反而让冲击力变得更大!让我们通过科学视角,带观众揭开“军规防摔”的真实面纱。

“军规防摔”的定义并非空穴来风

首先科普一下:“军规”并非厂商随意使用的词汇,很多国家拥有相关的标准,比如美国国防部制定的测试标准MIL-STD-810。其中516.6ProcedureIV章节专门针对防摔测试制定标准:要求电子产品从122厘米高度坠落至水泥地面(上铺一层薄胶合板),需完成26次坠落测试,覆盖产品的八个角、六个面、十二条边,且摔落后必须功能正常、无系统错误,才算通过认证。

但关键问题在于:市面上的手机壳真的遵循这一标准进行测试吗?遗憾的是,大部分产品并未通过此类测试。因为“军规”在国内并非法定认证标准,厂商可自由使用该词汇,却无需提供实际检测证明。

测试前提:如何定义手机损坏

在实验前,测试团队明确了损坏的判定标准:

外观损伤表面刮痕、凹痕等,功能正常但影响美观;

功能异常如镜头无法对焦、FaceID失效等;

完全报废机身破裂,无法使用。

本次测试以“功能受损”为核心判定标准,而非仅看外观是否有损伤。测试后,会通过致电苹果客服查询检测报告,确认手机是否存在内伤。

iPhone从122厘米坠落,用数据说话

测试以全新iPhone 16 Pro 256GB(市价7560元)作为裸机对照组,从122厘米高度让手机以最脆弱的镜头边角撞击地面。装有传感器的测试平台显示,裸机瞬间撞击力达4722牛顿,相当480公斤重物集中施压于一点。

接下来,对多款市售标榜“军规防摔”的手机壳进行实测,以下为关键数据与结论:

某透明手机壳

实测撞击力从4722牛顿降至3786牛顿。

知名D品牌防摔壳PRO2开孔版

实测撞击力从4722牛顿降至2506牛顿。

知名C品牌MagSafe兼容防摔壳

实测撞击力从4722牛顿反升至5022牛顿——比裸机撞击力更大,存在安全隐患。

知名R品牌SolidX强化吸震壳

实测撞击力从4722牛顿降至2133牛顿,为本次测试最佳。

结语

测试结果清晰表明:选购手机壳本质是为手机购买降低损坏风险的保险,而盲目迷信军规标签并不可取。真正优质的防摔壳需通过实测数据验证,而非依赖宣传噱头。若想了解哪款产品更可靠,参考科学实测结果远比听信店员推荐或广告营销更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测试中表现最优的是RHINOSHIELD犀牛盾SolidX强化吸震壳,其出色的缓冲能力源自通过实测验证的物理吸震设计,缺点是价格实在过高在这里就不做营销了。但依然提醒大家,选择手机壳时,不妨以数据为依据,让消费更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4

标签:数码   军规   机壳   噱头   本事   真相   残酷   测试   手机   标准   裸机   功能   品牌   数据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