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引用的图片只为方便阅读,无意盗用,无其它用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近预制菜算是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刚好看到个话题,#拒绝预制菜是否有利于餐饮行业发展#,又想起多年前因为工作需要,拜访参观过一家冷链公司,我有些个人理解分享一下的。
事先声明:纯理性探讨,本人关于餐馆用预制菜的事情不持立场。
不知大家是什么时候听到“预制菜”这个词的,我大概搜了一下,让我们先退回“预制菜”这个词出来前的世界,也就是大约2005年前。
2005年之前有没有预制菜?是有的!冷链技术很早以前就非常成熟了,但那时没人把冻好的菜叫预制菜,而是叫它“半成品菜”,“速冻菜”,或者“冻品”!
保存几年的鲜制蔬果肉那会儿不存在的吗?答案是存在的,在冻库里它们是普遍存在的!超市里也能买得到!
有熟食吗?答案依然是有!而且很多!南北方各色菜肴菜品都有!汤的炸的煮的蒸的,各种你能想到的做法,基本都被覆盖了。唯一看不到的可能是完全做成一道菜的冻品。
那它们与新鲜食品的区别是有存在质量问题还是安全问题吗?答案是,只要是合规生产的就没问题!不仅没问题,它们整体比我在菜市场买的要更优质!这不是我主观的看法,而是冷链公司车间里看到的,化验室里数据量化的。
冻品的口感与新鲜食材比如何呢?我的观点是,生食材大多数在化冻后口感不如新鲜食材,而熟制食材和厨房现做的差别不大,甚至更好,但整体上还是要看制作水平!同一个菜品不同公司做法不同,出来的就不一样。就像老干妈辣椒酱一样,很多人想模仿,但总是差那么一丢丢。这个可以说是机密了。
那么,“预制菜”这个词是怎么出来的?我查过,是从2014年开始,外卖点餐指数级的增长,使得这种产品被越来越多的餐饮店所接受!这个词才开始被关注!
所以问题来了,一种原来被普遍接受的东西,国家也在鼓励发展的东西,为什么换了个名字它就变得如此可怕呢?是有谁在妖魔化它吗?
矛盾的源头往往是利益冲突。预制菜在外卖领域被广泛使用,第一个受伤的必然是厨师!人家花几年时间练出来的本事,结果输给一个只会用剪刀的,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事情。所以,当我询问那些厨师对预制菜看法的时候,我收到的是清一色的嗤之以鼻。
可事实上我询问过的那些人里,没有一个是看过冷链厨房的。他们总是对自己的做菜技术充满了自信。
第二类人是吃流量的媒体人,他们嗅觉异于常人,喜欢这个社会一切对立的事件,吵的越凶,吵的越久的话题,越有利于他们发挥,事件本身如何他们并不在乎,往里面添油加醋让这场冲突更加沸沸扬扬才是他们想看到的。
我看到他们呼吁或吐槽的不外乎这些:
一,知情权;二,价格;三,健康;四,口味……
我是既赞同又反对的,没立场!以下仅设问,不作答,有看法评论见。
关于知情权,假如是否预制需要知情权,那使用了什么材料是不是更应该有知情权,进一步餐饮人的核心配方又怎么办。
关于价格,冷冻食品就必然等于劣质食品?廉价食品吗?有没有可能它是更安全,更健康,更高一个层级的食品?
关于健康,冻了两年的西兰花听起来确实挺吓人的,但,一种食品是否合格难道不应该是以它的农残指数,细菌多少,腐坏程度等等为评价标准吗?南方夏天中午做的菜晚上就坏了,北方冬天做的菜放三四天也没变坏,都冻上了。
关于口味,超市卖的别人他妈包好的速冻饺子,大家对它的评价是垃圾食品;东北的大娘冬天包好的饺子放户外冻起来,他们说“这是我妈包的”,味美,干净。
第三类是无知的普罗大众,像《乌合之众》里描述的那样,公众往往是非理性的,常常会被一些所谓的意见领袖牵着鼻子走。在预制菜与现制菜里,从前的从前,它们很友好的相处。
可当它成了外卖的宠儿后,它就成了罪人。不就换了个名字嘛!为啥?我想是这样的,公众会简单的认为现炒现做的是付出了劳动的,而预制菜仅用一把剪刀一锅热水就赚走了他的酬劳,这太不公平了。
就好比你家被锁了,叫了个开锁师傅,事先说好了300,结果人家三秒钟把锁打开。这大概率是会令人感到难受的事情,于是你要求只付50,你认为就这几秒钟,50已经相当不错了。这叫什么,说话不算数!
类似的场景在修电脑,修手机,搬运……,都屡见不鲜吧。
在预制菜这个事上我认为也是一样。作为付钱的一方,你从心理层无法接受别人这么轻松赚走你的报酬。可你也不愿去这么评价自己,那样显得你很没契约精神。所以大家会很容易的选择站在什么知情权,锅气,性价比,口味等等似是而非,难以量化,却都有利于你表达立场的点上。
回到现在,你知道现在的一份外卖和十年前的一份外卖有啥区别吗?十年前又贵又难吃,小作坊卫生没标准,安全没保障!比如餐盒,以前那种白色泡沫盒,现在大部分替换成更环保的可降解餐盒,物美价廉,外包装,餐具的精致度更是大大的提高。菜品好不好吃且另说,预制菜在卫生安全方面绝对是大大提高的。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所有人面前,面对平台翻倍上涨的抽佣,各项上涨的经营成本,既要应对增长的消费需求,又要提升品质,同时还要维护价格稳定,餐饮业走向工业化流水线化是势在必行的。
而现制菜是绝对满足不了外卖市场的,但凡你进过厨房都应该明白,做多几个人份的菜,你就很难保持原来的制作标准了。要么摘洗偷点工夫,要么切炒省点心思,总之得节省出时间来。不然无法满足需求。
预制菜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浪费,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还能更好的把控卫生安全,营养保持方面更是高于日常现制。除了口感口味这个永远存在争议主观问题,预制菜几乎全是优势。退一步讲,现制的就一定好吃了吗?不还是得取决于制作水平吗?
所有,抵制预制菜,且先问问自己能接受的日常外卖价格是多少?如果不是预制菜,现在的外卖的价格至少得翻一倍!而且安全卫生还更难得到保障!口味不稳定!那你还会买单吗?
再探讨下大餐厅用预制菜是否盒理?
在这个点上讨论预制菜这个话题是离不开西贝的。我认为西贝的死并不是因为预制菜,而是因为他的傲慢!典型的暴发户瞧不起人。如果贾某人从一开始就保持谦卑,冷处理保持沉默也好,大方承认和解也好,都不至于陷入如此被动的地步。现在难堪的是,本来餐饮行业合理存在的预制菜或将从此变得不合理了。在我看来,这是产业的退步!
老罗先吐槽了一遍西贝全是预制菜的味道,而后一再强调不反对预制菜,消费者需要的是知情权。
知情权!我认为是要有的!但我的疑问是,如何体现这个知情权?
老罗说不复杂,餐牌上做出分类标记即可!
真的是这样简单吗?并不是!
预制菜的定义是什么?上面我说了,从来就没有一个东西叫预制菜,以往叫冻品,冷冻菜,半成品菜。它只是换了个名字。按他分享的这个标准,从技术逻辑上讲,所有食材只要冻上了,不管生熟它都能纳入预制这个概念里。所以,我的问题来了。
Q1,厨房早晨五点釆购来的肉,不冷藏起来到下午必坏,冷藏了它还算新鲜的猪肉吗?该分什么级?
Q2,烤新鲜的羊腿,我往上面撒上了速冻葱花,这道菜是否需要交待使用了预制食材?多几样不同级的混合,又该标什么?
Q3,我是消费者,我不单单对是否预制有知情的诉求。我还对是否用转基因油感兴趣,是不是也该合理公示?我还认为是否有机也应该告知?还有食品添加剂?……我想想,我还对某酱油存在抵触心理,我认为经营者也应该告诉我,即便我没问。
Q4,这是一种时令食材,夏天有冬天无,夏天有新鲜的,冬天只有速冻预制的,所以经营者应该准备多份菜单以应对不同时令所导致的预制与现制的切换?
还有很多可以假想的,我想要知情权,我不单想知道它是不是预制的,我连它每一样食材调料的配比都想知道。但我想这并不是老罗所说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至少在我看来,消费者需要获知的信息太多了。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