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未远去丨《烽火川魂 抗战记忆》总导演手记

在第十集《一份报纸——振笔破晓》播出后,十集纪录片《烽火川魂 抗战记忆》结束。这是有意安排的结尾。

(李维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前)

报纸和报业的发展是现代文明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史中则是传播进步思想的先声。十四年抗战,从胜负上看,四川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彻底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然而,从大历史观看,十四年抗战不仅是跟日本侵略者硬拼、硬战、硬扛,还在传播文化,解放思想,觉醒人民。尤其是在抗战中使人民觉醒,开启民智,认识民族,知晓中华,知道除了“家”以外还有“国”,才能同仇敌忾、保家卫国。抗战除了救国,也在救民,救民于愚昧水火之中,救国于兵燹危殆之间。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十四年抗战“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

秉持这样的大历史观,《烽火川魂 抗战记忆》在题材选取和分集编排上作了特别设计。

以川军抗战的至高精神符号“死”字旗开篇,前三集是第一部分,讲川人保家卫国的血性担当;第四、五两集是第二部分,讲川人为抗战基建作出的巨大牺牲;第六、七两集是第三部分,讲川人万众一心生产粮食、食盐等物资贡献抗战;第八、九、十三集是第四部分,讲川人慷慨接纳战时西迁的文化机构和学者师生,与之共守中华文脉。第十集讲抗战时期四川报纸的大发展,既在衔接第四部分的文化抗战,又在通过四川进步报刊“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讲思想,铸精神,阐明川人不仅在战局上与全国人民一道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而且在开启民智、觉醒人民方面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为传播新闻刊载故事的报纸讲故事,很容易陷入讲道理的泥淖。如何让80年前的旧报纸活起来?就要寻找当年健在的老报人或其后代。遗憾的是,寻遍成都市和四川省有关机构,我发现当年的老报人都走了,他们的后代大多找不到,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二位报人后代,他们对父辈的荣耀却茫然不知。这令人感慨80年巨变洗去了多少岁月风霜,更令人无法伸出双手去触摸那可以感知的旧闻逸事。

暴雨倾盆中,我和本片策划在成都图书馆和四川大学图书馆坐了两天,除了找到可讲述的报纸《新华日报》《华西晚报》等之外,还找到一位89岁的老人——四川大学教授王绿萍。

依然是在雨天,我们专程去拜访王教授。成都市南二环边,一处有年代感没有安装电梯的多层居民楼的一楼,是王教授家。进屋深聊近3个小时,出来时,雨停了。报纸作为抗战纪录片的讲述主体,也是川人抗战的新内容,独立成片的这一集,有了着落。

走在雨后巷子里,川人抗战的足音早已消逝,抗日烽火早已熄灭,但历史从未远去,一如风居住的街道,总能在不经意间听到历史的回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历史   烽火   手记   记忆   报纸   报人   成都市   民智   后代   侵略者   日本   教授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