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袁世凯这辈子如果不是最后想当皇帝,他的历史评价想必要比现在高得多。
他铸造的上面印有他本人肖像的“袁大头”银元,时至今日在民间还有几千万枚存量。
在“袁大头”刚刚发行的时候,就连他本人都不会想到,这种货币会在未来的一个多世纪里,见证中国最为跌宕起伏的历史变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中国人很少会用白银这些贵金属当作货币,民间日常交易一般用的都是铜钱。
在明代中叶以前,中国白银的产量并不多,加上技术有限,白银黄金一般被皇帝用作赏赐,不进入市场流通。
武侠小说或者电视剧里,大侠们吃一顿好酒好菜就往桌上放几十两银子的事,在现实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白银的单位价值太高,给店小二别人也找不开,平常买个菜、换点米都不方便,老百姓就算有银锭也都是放在家里当作传家宝。
直到大航海时代,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发现了大量银矿,而中国又通过贸易顺差赚走了大量白银,明朝中叶之后,特别是到了清朝,白银才渐渐被作为货币使用。
到了民国初年,随着清政府的倒台,以及各种外国势力的介入,中国的货币市场那叫一个乱。
既有前朝清朝的龙银,又有佛银、鹰洋这些外国货币流通,老百姓拿着这些银元去买东西,还要为了货币间的汇率而争执不休,极为不便。
特别是商人之间的大宗贸易,光是算清各自手上的银元到底值多少钱都要费上老半天。
北洋政府自己也是深受其害,于是在民国三年发布了一个条例,打算用一种含银量89%的银元作为国家的通用货币。
因为银元正面印着袁世凯的头像,所以就被老百姓起了个接地气的名字——"袁大头"。
其实按理说,银元上映孙中山先生应该更加合适,不过由于袁世凯是当时名义上的大总统,出于自己的私心,袁世凯才将个人形象印在银元上。
自从袁大头投产以来,仅仅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铸造了将近四亿枚。
虽然之后袁世凯因为妄图当皇帝而身败名裂,可是袁大头的生产却依然没有停止,总铸造量在十亿左右,可为什么如今存世的袁大头只剩下不到一亿了呢?
日本是个岛国,不仅严重缺乏煤矿和石油这些工业原料,就连铁都需要依靠从外国进口,被称为“穷鬼帝国主义”。
日本人入侵中国就是为了从中国攫取资源,自从1931年以来,日本人先是掠夺了东北的资源,六年之后又开始全面入侵华北。
在日占区里,日本侵略者疯狂掠夺着中国的财富,老百姓被强迫用银元兑换日伪政权发行的纸币,那些花花绿绿的纸片很快就变成了废纸,而真金白银却源源不断地流向了日本。
这些被运回日本国内的袁大头,一般都被直接融化重铸成了银锭,再不然就是加工成了他们急需的军用物资。
当然侵华日军的掠夺是一方面,另外一大批袁大头也被国民政府消耗了,为了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国民政府同样从民间征调了大量银元,利用这些银元从国外购买军火。
直到解放战争之前,袁大头还一直有在民间流通,只不过存世量没之前那么大了。
随着新中国成立,袁大头作为货币的历史使命才彻底被人民币所替代。
当时我们国家在全国各地都设置了银元兑换点,老百姓手上的袁大头或者其他银元,都可以兑换成人民币。
一开始货币兑换的工作并不顺利,因为老百姓在经历了连年的战乱之后都长了个心眼。
当年无论是日伪政府发行的伪币,还是国民党在解放战争发行的金圆券。
本质上都是用一堆废纸,兑换走了真正有价值的真金白银,所以一开始老百姓都不愿意更换人民币。
可是随着更详细的货币兑换细则公布,加上我们国家有实际行动证明了人民币的信用,老百姓这才放心,将手里的一部分银元兑换成了人民币。
虽然目前有专家估算过,现存的袁大头存世量最多也仅在8000万左右,可实际上这个数字很可能过于保守了。
在民国时期,老百姓基本都会把值钱的东西藏在家里,说不定有相当数量的袁大头至今仍沉睡在中国大地的某些角落,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刻。
民国货币五花八门:"孙小头"取代"袁大头"——中新网
百年袁大头尚能抗跌否_半岛都市报
袁大头 - 维基百科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