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上合峰会期间,外媒记者们参观、体验了多项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国家级非遗杨柳青年画、天津市级非遗茉莉花茶拼配技艺等。
意大利记者Clementi Marco 在新闻中心的非遗互动展示区体验了郑氏漆扇,他说:“我在这里既看到了高科技的机器人,又体验了有趣的非遗项目。天津文化是传统和未来的结合。”
景泰蓝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何爱莲说:“作为中国非遗传承人,我们希望把中国非遗技艺和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展现给世界各国来的客人。”
除了非遗手工艺品制作,众多天津非遗技艺和美食也引起了外宾的兴趣。天津茉莉花茶就是其中一项。
天津并非茶叶产区,但是天津的茉莉花茶却名声在外,这里的茉莉花茶拼配技艺,被列入“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津茉莉花茶拼配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迟兴美说,天津茉莉花茶拼配技艺始于明清,与海河文化密不可分,其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天津凭借河海相连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转运南方产品的关键枢纽,各地茶叶在此汇集,为拼配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基础,”迟兴美说。
“由于过去天津水质咸涩,当地人在尝试多种花茶后,发现茉莉花茶最能有效遮盖水中的异味,因此将其保留下来。”她说。
几百年前,天津人对不同产地的茶叶进行品鉴比较,取长补短,再按照本地口味偏好进行配比,逐渐发展形成了最初的茉莉花茶拼配工艺。
“天津茉莉花茶拼配技艺的精髓在于以人力调和自然,”迟兴美说。
为了配出香味醇绵、色泽黄润、浸泡较久而不失余味的茉莉花茶,拼配需要从至少四种茶叶起步,之后根据不同地区茶叶的优势增减对应茶叶的数量以调配出最佳效果。
“这种调配看似简单,如做饭时喜欢咸味就加盐,喜欢辣味就多加辣椒,实则不然,”她说。
来自不同产地的茶,会因为每年天气不同、采茶时机不同,加工方式不同等,味道出现变化,工人需要反复调整不同茶叶的投放比例,依靠经验确保同一种茶的味道一致。
30多年前,天津茉莉花茶拼配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张津生开了一家小店,后来逐步发展为老津卫茉莉花茶公司。
传承人迟兴美回忆起20年前,80多岁的陈奶奶拨通了公司的电话,说自己一直在寻找一款名叫“珠兰大方”的茶。
于是,迟兴美亲自驱车将茶叶送到老人手中,老人沏好茶之后只喝了一口就泪如泉涌,她说,这两包茶让她重温了自己年轻时品尝到的味道。
这个经历对迟兴美传承技艺的影响很大。“非遗不是简单做一款好喝的茶,而是追溯一个时代的记忆,能让80多岁的老人回忆起十几岁的场景,这才是非遗的可贵之处,”她说。
在传承的同时,张津生和迟兴美也一直在寻求创新,更好地让传统的美食适应年轻人的口味。
最近,他们推出了一款“天津奶茶”——用老天津茉莉花茶搭配天津的明星产品海河牛奶。
迟兴美说:“我们把两个能代表天津的元素结合到一起,这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有人专门来品尝,这就给我们创造了向年轻人弘扬传统文化的机会。”
不仅如此,传承人迟兴美还曾多次带队参加国外的茶文化活动,特别是在一次西班牙的非遗与茶主题活动上,她带去的400包茶叶两三个小时就售罄,品尝茶饮的窗口大排长龙,让她很受鼓励。
如今,老津卫茉莉花茶曾被指定为“天津达沃斯论坛”专供用茶,天津茉莉花茶拼配技艺也在2022年入选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夏天,迟兴美和工人们都忙碌着拼配茶叶,她说,这些茉莉花茶要赶在八月初之前收入仓库,希望上合国家远道而来的朋友们能在天津品尝到这份非遗味道。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 | 卢若彤 刘婷玉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