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马库斯!德国男子捐赠日军轰炸相册,365张都是血泪见证

编辑丨卡卡

文丨卡卡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他是又一个马斯库!

这位德国来的小伙子,在经过内心的挣扎后,终于决定将父亲留下的“证据”捐赠给中国。

这些照片上,是1938年日军轰炸广州的场景,惨烈、悲戚又残忍!

365张照片,张张都是历史的血泪见证,而它们将要在中大校史馆抗战80周年的展会上公开展出。

感谢这位德国小伙,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铁盒里的“证据”

柏林深秋的冷雨浸透了地下室,奥斯卡・莱贝克的撬棍正与一只锈铁盒较劲。

十年间,这只盒子被父亲的画具与雕塑包围,像枚被时光遗忘的图钉。

当铁皮 “嘎吱” 开裂,他没见到预想中的老相机镜头,只触到一本深棕皮质相册——封面上烫金德文Canton in Trümmern(废墟中的广州)在昏暗中泛着幽光。

相册纸页脆如枯叶,首帧画面便攥紧了他的呼吸。

1938 年 10 月 21 日,日军坦克碾过广州街道,履带下的碎石与断木化作齑粉,骑楼残垣如被撕碎的纸片。

父亲罗伯特・莱贝克,这位曾深入刚果报道独立运动的传奇摄影记者,铅笔标注的日期正是广州沦陷之日。

指尖颤抖着翻动,穿破棉袄的中国女孩在瓦砾中恸哭,泪痕在尘垢脸上犁出苍白沟壑;东山教堂只剩半壁残垣,歪斜的十字架悬在硝烟里;珠江水面漂浮着木箱与尸身,“粤海关” 戳记在浊浪中若隐若现。

365 张照片,每张角落都有 “R.L” 签名,却从未出现在父亲公开的任何作品集中。

奥斯卡想起父亲晚年总对着窗外发呆,指节无意识摩挲,此刻才懂那沉默里锁着怎样的重量。

良知与恐惧的拉锯

接下来的三个月,相册成了奥斯卡工作室的中心,白天他临摹照片光影,夜晚被女孩的哭声惊醒。

作为语境艺术硕士生,他太懂这些影像的力量 —— 它们不是艺术品,是带着体温的证据

内心的交战从未停歇。

这是父亲与他最后的连结,罗伯特在他 12 岁时便因心脏病离世,父子记忆本就稀薄。

公开这些血腥画面,会不会惊扰年迈的母亲?会不会引来试图淡化战争罪又一个马库斯!

德国男子捐赠日军轰炸相册,365张都是血泪见证行势力的攻击?

但每当目光掠过女孩含泪的眼睛,另一种声音便愈发清晰:当有人在橡皮擦除历史时,沉默即是纵容。

某个雨夜,他梦见父亲立于灰雾中,相机镜头指向远方,惊醒时,他正攥着相册边缘,指节泛白。

天亮后,他将扫描件发给研究战争影像的教授:“我需要确认它们的分量。”

跨越万里的身份确认

求证之路在柏林屡屡碰壁,直到中国留学生陈超指着教堂照片惊呼:“这是石室圣心大教堂!我老家就在广州!”

这句话如钥匙,打开了通往真相的门。

中山大学博士后吴嘉豪收到扫描件时,猛地从座椅站起,照片里教堂残垣的雕花,与 1930 年代建筑图纸分毫不差。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钟剑峰铺开 1937 年老地图,红笔圈出一个个坐标:炸毁的 “大新公司”(今南方大厦)、粤汉铁路水塔残骸、海珠桥钢铁结构……

相册里 “Saikwan”(西关)、“TungShan”(东山)的德文标注,在粤语发音中找到了归宿。

柏林 Bassenge 拍卖行的鉴定最终尘埃落定:1930 年代德国产 “Agfa” 相纸,显影剂配方与罗伯特暗房记录完全吻合。

“每道划痕都是时光的印章。” 专家在报告里写道。

当钟剑峰的标注地图与鉴定报告同时出现在屏幕上,奥斯卡突然明白,这本相册从不属于私人抽屉。

2025 年 2 月,他给中山大学张伟教授发去邮件:“这些照片该回广州了。”

如今的广州不再是废墟

七月的广州荔枝正红,奥斯卡的黑色皮箱里,相册被软布层层裹护。

捐赠仪式上,当他将这本 87 岁的相册捧给馆长时,穿白衬衫的老者突然上前:“1938 年,我家铺子就在照片里那个路口。”

老人抚摸展柜玻璃,指腹划过照片中西关骑楼的轮廓。

寻访之路从滨江西路开始。

钟剑峰指向远方:“南方大厦顶部轮廓,与照片里‘大新公司’一模一样。”

江风拂过游船画舫,与照片里漂浮残骸的江面判若两界。

圣心大教堂前的瞬间,让奥斯卡湿了眼眶。

通过门柱独特雕花纹路,他精准找到父亲的拍摄点——87 年前镜头里断壁残垣、尸身覆布的场景,此刻化作骑楼肠粉摊的热气、孩子们举着的彩色气球、树荫下象棋盘的 “将军” 声。

他举起相机,在相同角度按下快门:红色 “老广糖水铺” 招牌与绿色椰子摊相映,穿校服的女孩舔着冰淇淋笑靥如花。

“这才是对战争最好的回应。” 吴嘉豪轻声说。

奥斯卡将新旧照片拼在手机屏幕,左边 1938 年的灰烟与右边 2025 年的阳光,在同一片土地上完成了跨越世纪的对话。

英雄不止一个

奥斯卡并非孤例。

美国青年埃文・凯尔曾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祖父相册捐给中国领事馆,法国青年马库斯带着外祖父的 618 张淞沪会战照片来到上海。

这些年轻人捧着祖辈的记忆,在和平年代成为历史的信使。

罗伯特为何将相册锁进铁盒?这个谜或许永远无解。

但奥斯卡发现的那张未寄出的明信片,背面德文笔迹给出了答案:“有些画面,需要时间才能被理解。”

如今,相册在中山大学博物馆恒温展柜里,与 1938 年的避难证、抗日臂章、教堂弹片为伴。

每天都有年轻人驻足,用手机拍下黑白照片,再转头望向窗外——80岁的荔枝树枝繁叶茂,1938 年炮火曾让它枝断叶落,如今年年硕果压弯枝头。

相册最后一页,广州郊外稻田里,硝烟散尽的田埂上,农民弯腰插秧的身影在黑土地上扎下新绿。

那是 1938 年的秋,绝望深处,早已埋下生生不息的伏笔。

结语

首先要感谢这些顶着压力将“证据”曝光的勇士们,这将是锤死施暴者们罪行的铁证!

最后要提醒那些企图抹除罪行的国家,做了就是做了,不是遮掩就能当没发生过的。

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

参考资料:

【1】羊城晚报-2025-07-13——《万里归程:87年前日军轰炸广州未公开相册从德国归藏中大》

【2】广州广播电视台-2025-07-19——《每一张都是血泪见证!这本相册记录日军轰炸广州惨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历史   德国   日军   血泪   见证   男子   相册   广州   奥斯卡   照片   骑楼   罗伯特   父亲   德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