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坐错飞机比你点外卖选错店还离谱!7月7日,海南航空HU7359航班在贵阳经停时,俩乘客愣是上演了一出“窜舱大戏”——本该坐春秋航空的,结果大摇大摆上了海航的飞机,直到舱门快关了才被乘务员“抓包”。网友拍视频吐槽:“机场管理是摆烂了吗?安检员是不是在摸鱼?”更绝的是海航后续回应:“有旅客未及时下机,已妥善处理,未对航班运行造成影响。”呵,没影响?那延误的9分钟是旅客自己多睡的美容觉?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说,这俩乘客到底咋“神操作”上错飞机的,机场和航司的漏洞比筛子还大,到底谁在拿乘客安全当儿戏!
一、荒诞现场:春秋乘客坐上海航,舱门快关了才发现“上错贼船”
先给不了解情况的朋友补个课:7月7日,海航HU7359航班从三亚起飞,经停贵阳,再飞兰州。按说经停站是“人走人留”的关键节点——到贵阳的旅客该下机,飞兰州的新旅客该上机。结果呢?据乘客张先生说,飞机都准备关舱门了,乘务员突然喊停,广播问:“有没有乘错航班的旅客?”接着俩乘客灰溜溜下了飞机,“他们本来要坐春秋航空的”。
这里就有个大bug了:春秋航空当天同一航线(贵阳-兰州)的航班是9C6122,起飞时间比海航HU7359晚了近一个小时。俩乘客为啥放着自己的航班不坐,提前一小时窜到海航飞机上?是眼神不好使,还是机场指引烂到姥姥家了?
更魔幻的是海航的回应:“有目的地为贵阳的旅客未及时下机”。合着在海航嘴里,这事儿是“自己人没下机”,不是“外人上错机”?可张先生明明说“那俩是春秋的”,这两种说法差着十万八千里呢!是海航在甩锅,还是张先生看错了?咱来捋捋逻辑:如果真是“目的地为贵阳的旅客没下机”,那应该是海航自己的乘客坐过站了,跟春秋有啥关系?可张先生亲眼看着那俩人被引导下机,还强调“他们是春秋的”,总不能是乘客瞎编吧?
要么是海航在玩文字游戏——把“上错机的春秋乘客”说成“没下机的海航乘客”,企图弱化事件严重性;要么就是经停时彻底乱了套:该下的没下,不该上的上了,俩错误凑一块儿,乘务组自己都懵了。不管哪种情况,都透着一股“管理混乱”的味儿。
二、安检核验“三连漏”:从安检口到登机口,全程像在“走过场”
有人可能会说:“俩乘客自己傻呗,登机牌都不看清楚?”这话没错,但你以为坐飞机跟坐公交似的,刷个脸就能上?民航安检的层层关卡是摆设吗?咱来盘盘正常流程,看看这俩乘客是怎么“通关”的:
第一关:安检口核验。过安检时,工作人员得核对身份证和登机牌吧?姓名、航班号、日期,少一个都不行。春秋的登机牌上写着“9C6122”,海航是“HU7359”,字母数字都不一样,安检员是眼神不好还是根本没看?除非这俩乘客用的是假登机牌,或者安检员把登机牌当餐巾纸扫了一眼——但真要这样,那问题就更大了,这不是疏忽,是渎职!
第二关:登机口扫码。安检过了,到登机口还得扫登机牌吧?现在机场都用电子扫码系统,登机牌一刷,航班信息不对,系统会“滴滴滴”报警,工作人员立马就能发现。结果呢?春秋的登机牌愣是在海航的登机口扫过去了,系统是死机了还是被调成“静音模式”了?要么就是工作人员根本没扫码,看都不看挥挥手让人进——合着登机口核验员的工作是“人形立牌”?
第三关:机舱内核对。乘客上了飞机,找到座位坐下,乘务员按说要二次核对吧?比如看看登机牌和座位号对不对,尤其是经停航班,新上的旅客得一个个确认。结果海航乘务组直到“舱门快关了”才发现不对劲,这是全程划水去了?还是默认“只要上了飞机的都是自己人”?
这三道关卡,但凡有一道认真点,俩乘客都上不了飞机。现在三道全漏,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贵阳龙洞堡机场和海南航空的地面保障,已经烂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地步了——不是某个环节出错,是整个链条都在摆烂!
三、海航回应“甩锅术”:“未造成影响”?延误9分钟是旅客的幻觉?
事件发酵后,海航的回应堪称“甩锅界教科书”:“及时处置,未对航班运行造成影响”。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小事一桩,大家散了吧,别影响我们赚钱。”可乘客张先生说了,HU7359最终延误了9分钟抵达兰州。9分钟叫“未造成影响”?那要延误多久才算“有影响”?半小时?一小时?还是飞机掉下来才算?
更讽刺的是,海南航空客服一开始还甩锅给天气:“航班是受天气影响延误的。”结果张先生直接打脸:“当天贵阳天气好得很!”这就有意思了——明明是自己管理混乱导致延误,非要说成天气原因,是当乘客不会看天气预报,还是觉得“天气”是块万能背锅布?
这种“轻描淡写”的回应背后,藏着航司的傲慢:反正没出大事,延误几分钟怎么了?旅客抱怨几句又怎么了?只要不影响航班正常排班、不影响赚钱,其他都是小事。可他们忘了,民航安全从来没有“小事”——今天能窜错飞机,明天会不会窜错航站楼?后天会不会有人拿着别人的登机牌混上飞机?安全漏洞就像癌细胞,一开始不在意,等扩散了就晚了!
四、经停航班“清舱盲区”:多少航司把“规定”当“建议”?
可能有人不知道,经停航班的“清舱”是个技术活——不仅要确保到经停站的旅客全部下机,还要防止非本航班旅客混上来。这事儿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关键看航司和机场有没有责任心。
按规定,经停航班落地后,乘务组要广播提醒经停旅客下机,然后逐个座位检查有没有遗留物品和未下机旅客;地勤人员要核对登机人数,确保“下了多少人,上了多少人”跟名单对得上。可HU7359航班呢?“舱门快关了才发现有人上错”,说明清舱环节要么没做,要么做得跟“走过场”似的。
为啥会这样?无非两个原因:要么是人手不够,忙不过来;要么是为了赶时间,压缩流程。疫情后航司亏损严重,很多公司都在“降本增效”——说白了就是裁员、减流程。以前清舱要20分钟,现在恨不得5分钟搞定;以前登机口配3个核验员,现在1个人干3个人的活,能不出错吗?
可“降本增效”不是“降安全增风险”啊!你少请一个核验员,省了几千块工资,万一出点事,赔偿、罚款、口碑损失,哪个不是天文数字?这笔账航司算不过来吗?还是觉得“出事概率低,赌一把没事”?
五、旅客不是“冤大头”:我们要的是安全,不是“差不多得了”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上错个飞机吗?又没炸机,至于这么激动?”这话我可就不爱听了——你去餐厅吃饭,上错菜了你乐意?你买电影票,进错影厅了你不骂街?飞机是啥?是天上飞的交通工具,安全要求比餐厅、电影院高一万倍!
旅客买机票,买的不仅是“从A地到B地”的服务,更是“安全抵达”的承诺。结果呢?安检像筛子,登机口像菜市场,航司回应像挤牙膏,这哪是“承诺”,分明是“敷衍”!
更气人的是,出了事之后,机场和航司互相甩锅:机场说“转至航司处理”,航司说“已妥善处理”,合着最后责任全消了?那旅客的知情权、安全感谁来保障?我们不求你鞠躬道歉,但至少给个实话吧?到底是安检漏了,还是登机口错了,还是清舱没做?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怎么整改?这些不说清楚,下次是不是还会有“张三窜上李四的航班”?
六、别等出事才整改:民航安全,容不得“差不多先生”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这两年民航业不容易,大家都理解。但“不容易”不是“摆烂”的理由,“降本增效”更不是“牺牲安全”的借口。安检员多核对一秒登机牌,登机口多扫一次码,乘务组多检查一个座位,这些看似“麻烦”的流程,恰恰是保障安全的“防火墙”。
海南航空也好,贵阳龙洞堡机场也罢,别再拿“未造成影响”当遮羞布了。赶紧把安检、登机、清舱的漏洞堵上,该培训的培训,该问责的问责,别等真出了大事,再哭着喊着“吸取教训”——到时候,可就没人听了。
毕竟,我们坐的是飞机,不是“盲盒”;我们要的是安全抵达,不是“惊险刺激”。下次再有人上错飞机,可别怪网友骂得狠——谁让你们把乘客的安全,当成了“差不多得了”的小事呢?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