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清朝试图和平统一台湾,郑经却得寸进尺要独立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康熙想要和平收回台湾,开出的条件一次比一次宽松。可郑经呢?一边谈判一边搞小动作,嘴上说着"朝鲜例",实际上就是要分家单干。

这场拉锯战持续了近二十年,最后以武力收场。翻开这段历史,你会发现有些事,真不是谈判桌上能解决的。

父亲刚死,儿子就乱了套

1662年5月,郑成功在台湾病逝。消息传到厦门,郑经正忙着处理另一件麻烦事

他跟四弟的乳母陈昭娘生了个儿子,这事在当时叫"乱伦",士大夫圈子里炸了锅。郑成功活着的时候,下令处死陈昭娘,郑经不听,偷偷把人藏起来。

父亲一死,台湾那边的将领就不干了。

黄昭、萧拱宸这帮人直接拥立郑成功的弟弟郑袭当老大。因为郑经品行有亏,不配当延平郡王,台湾诸将推举郑袭为"东都主",准备分兵抗拒郑经。

厦门这边,洪旭、黄廷、王秀奇等文武大臣倒是认郑经,他们请郑经登基嗣位,号"世藩"。

一个政权,两个老大,这仗必须得打

正在这时候,清廷的使者来了。

靖南王耿继茂、福建总督李率泰派人到厦门招抚,他们看准了时机,郑家正在内讧,正好下手。

郑经怎么办?

他打着谈判的旗号,拖延时间。表面上递交了南明皇帝赐给的敕书和印玺,实际上在调兵遣将。11月初一,郑经率军东渡台湾。

这一仗打得干脆。

黄昭带兵在潦港迎战,起初占了上风,结果一支流箭射来,黄昭当场毙命。主帅一死,全军崩溃,郑经进入安平城,处死萧拱宸等人,把郑袭软禁在厦门。

内乱平了,可外面的麻烦才刚开始。

谈判桌上的算盘

康熙六年,清廷又派人来了。

这次派的是福建招抚总兵官孔元章,朝廷开出的条件很诱人,只要郑经归顺,就封他"八闽王",还能继续管辖沿海诸岛

郑经怎么回的?

"和议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坠。"说白了就是我爸的遗志我得守着,这事不能谈。

康熙八年,康熙亲政了。皇帝派刑部尚书明珠主持和议,派知府慕天颜入台谈判。这次清廷让步更大,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

郑经提出了条件:"照朝鲜例,不剃发,称臣纳贡。"

康熙的回复很直接:"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若因住居台湾不行剃发,则归顺悃诚以何为据?"

剃发这事,在当时不只是换个发型那么简单,清廷要的是归顺的态度,是承认中央政权的权威。郑经要的是独立的地位,是保持明朝衣冠的象征。

双方僵住了,康熙十九年,清廷再派福建总督姚启圣和副将黄朝用赴台谈判。

郑经又提:"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奉朝廷正朔,受朝廷封爵。"

康熙还是那句话:"台湾人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

你发现没有?

郑经每次谈判,核心诉求就一个,把台湾当成外国。他甚至说过:"东宁偏隅,远在海外,与中国版图渺不相涉。"

这不是要独立是什么?

清廷开出的条件一再让步,从最初的"必须内迁剃发",到"封藩世守台湾",再到"可以不登陆"。可郑经咬死一条,不剃发,当外藩。

谈判谈了十几年,一次都没谈成

一场豪赌输得精光

康熙十三年,机会来了。吴三桂在云南起兵,三藩之乱爆发,福建的耿精忠响应叛乱,答应给郑经提供战船,让他一起干。

郑经动心了,他授职世子郑克臧为监国,让陈永华在台湾辅政,自己亲率大军从台湾出发,抵达厦门。

郑经盘算着这是收复闽粤沿海的好机会

他跟耿精忠提要求,把漳州、泉州交给我统领,耿精忠傻眼了。

当时耿精忠已经拥有整个福建,凭什么把地盘分给你?他觉得郑经的兵力太少,对自己帮助不大,干脆取消了合作约定。

郑经大怒,占领海澄、同安等地,耿精忠报复性地断绝了和郑经的贸易

两个反清的势力,还没跟清军打呢,先自己打起来了。

后来形势变了,共同的敌人让他们又和解。郑经和耿精忠联手,打算南征潮州。刘国轩击败尚之信,郑经率军抵达海澄。

这时候漳州守将黄芳度私底下跟清朝联系上了。

郑经亲自率兵包围漳州府,十月初六攻陷城池,逼得黄芳度投井自杀。泉州、漳州、潮州、惠州陆续归入郑经控制

康熙十五年,郑经的势力达到顶峰。

可好景不长,三藩之乱后期,清军逐渐占据优势。吴三桂兵败身亡,耿精忠、尚之信相继投降。郑经孤军难支,派了三万人进攻福州。

十月十五,乌龙江一战,郑军大败。其他领地相继失守。郑经退回厦门,从此不敢再出。

康熙十八年起,清朝实施迁界令。

这一招狠,沿海居民内迁,郑氏的贸易断了,粮食补给出了大问题。郑经下令每户人家每个月多缴一斗米,将领也得用自己的俸禄充军。

可还是解决不了危机。

英国商馆的记录写得很清楚:"台湾王之境况甚不安定,不易抵抗满清人。国王因其财富被消耗,故每日向人民横征暴敛,亦不能使军队满意。"

连外国人都看出来了,郑氏撑不了多久

康熙十六年,郑经从福建败回台湾,他心情抑郁,不理政事,整天醉酒。康熙二十年正月二十八日,郑经中风病逝。

一代枭雄,就这么结束了。

澎湖海战,最后一搏

郑经一死,台湾乱了。

冯锡范和刘国轩弑杀监国郑克臧,拥立年仅12岁的郑克塽为延平王。这两个权臣开始争权夺利,郑氏官员的向心力彻底动摇。

负责和清朝谈和的傅为霖,甚至愿意当内应。

福建总督姚启圣觉得时机到了,向康熙推荐施琅担任水师提督,康熙同意了。

施琅跟郑氏有血海深仇,他原本是郑成功的部下,后来投降清朝。郑成功一怒之下杀了他全家,这笔账,施琅记了几十年

康熙二十一年,施琅开始准备。

他率领约21000人,军舰238艘,在兴化平海卫训练军队,姚启圣军权旁落后,为了不让施琅独得战功,转而跟郑氏谈判。

可刘国轩不接受剃发易服,谈判破裂

康熙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康熙下令施琅尽速进攻。

六月十四日,施琅从铜山岛出发,清军24000人,大鸟船70艘、赶缯船103艘、双帆船65艘。

十五日,郑军哨船发现清军已到花屿、猫屿一带,当晚清军在八罩岛过夜。

十六日,施琅进攻娘妈宫。

刘国轩让林升、江胜指挥水军,邱辉为先锋,自己在娘妈宫港口督战。因为风势问题,清军不敢贸然前进,只有蓝理带领的7艘战舰突入郑军。

施琅派出第二波鸟船部队。

交战不久后开始涨潮,一些清军船只被海水冲向岸边,郑军趁势将舰队分成两翼包围清军。施琅见状赶紧突入郑军,想解救被围困的船只,却被林升率军包围。

施琅在交战中被火铳射伤右眼,林升也被大炮打断左腿。林升负伤让郑军失去指挥,施琅趁机撤离战场,到西屿附近的海上休息。

十七日,施琅返回八罩岛,刘国轩得知清军在八罩岛休息,亲自进攻却被施琅击退。

施琅趁势先攻取澎湖港外的虎井屿、桶盘屿

六月二十二日早上七点,施琅发动总攻。

他把舰队分成三路进攻,剩下约80艘当后援部队,天亮前,海上刮起台风。辰时,受台风影响,海上吹西北风,郑军顺着风势进攻,一时占了上风,清将朱天贵被炮击而死。

到了中午,风向突然转了

台风受到赤道锋面带的影响,海上开始吹南风,施琅命令全军反攻,顺着风势发射各种火器,并且以数船围攻郑军一船。

郑军全面崩溃。

江胜战死,邱辉自焚,共毙伤郑军12000人,俘5000余人,击毁、缴获战船190余艘。刘国轩率领残余部队从北面吼门退往台湾

清军阵亡329人,伤1800余人,船只无一损失。

澎湖一失,台湾门户洞开。

战败消息传到台湾,人心大乱。有将领提出进攻菲律宾,得到冯锡范同意。可传出远征军只想抢劫、打算逃往海外,刘国轩阻止了这个计划。

七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在台湾登陆。

刘国轩大力主张投降。七月十五日,郑克塽向施琅投降。八月十八日,郑克塽剃发易服。

明郑政权,正式灭亡。

施琅占领澎湖后,没有急着进军台湾。他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郑军将士,稳定民心。同时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争取和平统一台湾。

康熙同意了他的招抚政策

郑克塽、刘国轩看到施琅"无屠戮意",也愿意归顺。清军和平进驻台湾,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师"。

台湾统一后,清廷内部产生了一场争论,台湾要不要留?

不少大臣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治理和防守花费太大,主张弃守。施琅据理力争:"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

康熙最终决定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官管辖。派兵8000人驻防,设总兵一员,副将二员,澎湖也派副将一员统兵2000人驻防。

从康熙元年到康熙二十二年,整整二十一年。

清廷尝试了无数次和平谈判,开出的条件一次比一次优厚。可郑经始终坚持"朝鲜例",实际上就是要搞台湾独立。谈判桌上解决不了,最后只能用武力。

澎湖海战的炮声,给这场旷日持久的统一之战画上了句号。

参考资料:

《清统一台湾之战》- 百度百科

《康熙定台》- 维基百科

《清政府收复台湾始末》- 澎湃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历史   得寸进尺   台湾   清朝   惊人   独立   康熙   澎湖   清廷   厦门   福建   漳州   朝鲜   剃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