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萌 北京报道
2025年以来,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下称《指引》)发布到政府工作报告将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作为标志性改革举措之一,从2月份公平竞争座谈会召开到近期17家重点车企主动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成为上半年经济领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在下半年,这项工作有望加力推动。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并且强调,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于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破除各种制度性壁垒、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面对国内外的不确定性,要进一步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
新提“统一政府行为尺度”
过去四年里,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之一,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多个高层会议、文件中被着重强调。
2021年12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2022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从六个方面明确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点任务。
尤其是最近半年,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被提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标志性举措的高度。202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布置2025年重点任务时提及,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其中具体举措包括了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
今年1月7日,发改委出台了《指引》。国家发展改革委体制改革综合司司长王善成在介绍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关情况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已开展的工作重点为“五统一、一破除”,即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和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3月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等。
而近期,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会议,再次提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这次会议强调了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五统一、一开放”,与此前的“五统一、一破除”相比,“统一政府行为尺度”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是此次的新提法。
王孝松认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强化要素的跨区域流动能力,另一个是打破各类隐性地方保护主义。近年来各地方政府设置的隐性壁垒越来越多,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所产生的限制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要及时纠正妨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隐蔽干预行为。
“反内卷”释放新信号
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在于“内卷式”竞争。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住自己的税收,对辖区内部分产能过剩的企业,或者说对该退出市场的企业进行支持。有些企业实际上利润率已经非常低了,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其实早就应该退出市场了,但地方政府给予了一些保护,包括补贴、税收减免等等,其实也是一种隐形的地方保护主义。”王孝松指出。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月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一些行业出现结构性问题,有的盲目跟风投资,有的跟不上技术更新迭代节奏。一些企业陷入“内卷式”竞争,有的以低价、超低价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有的制假售假、以次充好。这些都突破了市场竞争的边界和底线,扭曲了市场机制,扰乱了公平竞争秩序,必须加以整治。
“一边行业各环节年产能均超1100吉瓦,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另一边一些地方政府依旧热衷于招商引资、上马项目,给土地、给政策、给资金。”6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以光伏为例剖析了“内卷”产生的原因。其中还提到,近日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计划自7月开始集体减产30%。在这之前,从6月10日起,比亚迪、一汽、广汽、蔚来、小米等近20家汽车企业公开承诺,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这被市场视为车企“反内卷”第一枪。
而此次中央财经委会议,又在重点强调内容的第一条提及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等要求。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此前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部分产能利用率偏低的行业,存在供给侧调整的空间。以水泥行业为例,行业整体已经进入存量甚至减量状态,2024年行业自发加大错峰,产能已逐步通过置换,对超产部分进行约束出清。2025年,行业错峰减产意识进一步增强,面对存量甚至减量的行业背景,企业间整合有望开启。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