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DL.B
他曾是普林斯顿讲席教授,声名在外却毅然回国,凭实力任清华副校长。
刚坐稳清华副校长,却突然辞职,砸200亿办大学扬言超越清华,他图啥?
这番豪言引不少嘲讽,所有人都认为他自不量力。
现在,7年过去,当初他的“豪言壮志”,到底有没有实现?
手握清华副校长光环,却突然辞职“另起炉灶”,这番操作让无数人都蒙了。
施一公的这一生,从来都绕不开“传奇”二字。
出生于郑州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名牌大学高材生。
即便早年随家人下放乡下,他也没丢掉学霸本色。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保送清华、提前一年拿双学位。
一路顺风顺水的他,却在出国深造前遭遇重创:父亲因车祸离世。
在母亲“搞科研才能成就自己”的鼓励下,他孤身赴外。
从科研新人拼到普林斯顿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站在了很多人一辈子都够不到的高度。
可“国际人才”的标签,从来不是他的终点。
后来,正是事业高峰期的他选择了回国并加入清华大学。
在清华的十年里,他像不知疲倦的耕牛,默默深耕在教学与科研领域。
带团队拿下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把清华生命科学推到全国第一。
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研发人才,还一路做到副校长。
就在大家都以为他会在这发光发热到老时,他却在2018年突然宣布离职。
他慷慨激昂,宣称要建立一所“不一样的大学”。
彼时的国内教育界,“应试思维”仍有市场。
他很快便发现,国家急需具备创新力和批判性的英年才俊。
“不破不立”成了他的执着,哪怕要从零开始找资金、建团队。
为了凑齐启动资金,他东奔西跑,好在他的理念打动了不少支持者。
最终200亿资金到位,西湖大学正式落地,消息传出,质疑声铺天盖地。
可施一公没辩解,只是默默扛下所有压力,等着用时间证明一切。
顶着“自不量力”的骂名,他硬是把自己的“理想大学”建了起来。
可招生时的窘境,又让他陷入了新的争议。
本该是被学子争夺的“顶配”大学,首招却不到20人报考。
面对众人的质疑与嘲笑,他又是如何让学校走上正轨的?
西湖大学从诞生起,就带着“高跳板”的光环。
起初,施一公为它定下“小而精、研究型”的定位,不收本科生。
只收从事科研研究生或以上人员,入职的老师更是清一色的行业大拿。
有海外名校终身教授,有国家级科研项目带头人。
每一个都在自己的领域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按说这样的配置,本该吸引无数学子争抢,可残酷的现实却给了他一击。
2018年首招,尽管他们提前半年就去各大高校演讲,最终仅招19名研究生。
消息曝光后,嘲讽声更激烈了。
更让他苦恼的是,随着时间推移,“只招研究生”的模式越来越难推进。
后来,他们不得不打破初衷,开始招一些本科生。
这又被不少人解读为“走投无路的无奈之举”。
面对外界的冷嘲热讽,施一公没有“自乱阵脚”。
他知道,新学校要被认可,靠的不是噱头,而是实力。
他一边安抚团队情绪,一边优化培养方案。
给学生配备“双导师”,让顶尖教授手把手带科研。
投巨资建实验场所,确保所有科研都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还经常亲自给学生上课,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们“敢想敢闯”。
有学生说,在这里能触及到最先进的科研题目。
有导师说,这里的学术氛围比很多老牌名校更自主。
慢慢的,口碑开始逆转,招生数量也跟着逐年增加,一届比一届可观。
从最初的19人,到后来每届能招到上百人,西湖大学终于慢慢走上了正轨。
招生困境刚缓解,5年之期又如期而至,他的承诺,究竟能否兑现?
当初放话5年超越清华的施一公。
如今期限已到,西湖大学没实现目标,却凭一项突破震惊了世界!
2023年,距离施一公承诺的“5年之期”刚好过去。
所有人都盯着他们:“到底有没有超越清华?”
答案显然是”没有“,毕竟清华是百年名校,在各方面上都有深厚积累。
西湖大学仅用几年时间,确实难以企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失败了”。
相反,他给出的成绩,远比“超越清华”更有意义。
最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在科研领域的“内在潜力”。
新冠疫情爆发时,他们的科研团队最先解析出新冠病毒细胞受体的全长结构。
此次的发现,为疫苗和药物的研制又向前迈出了一步,甚至惊动了国际报刊。
要知道,当时有无数科研团队在攻关这个课题。
西湖大学能出类拔萃,足以证明其科研实力,之后几年更是频频传出喜讯。
不光在科学上摸清了细胞调节的新法子,材料领域也折腾出了新型环保材料。
一系列原创性突破,让学术界重新认识了这所“年轻的大学”。
到2024年5月,西湖大学已经拥有3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
还联合其他学校培育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家人才储备地”。
越来越多的海外精英主动加入,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把西湖大学列为首选。
曾经的质疑声,慢慢变成了“没想到它能发展这么快”的赞叹。
他当初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他没建成“第二个清华”。
却建成了“第一个西湖大学”,为中国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7年时间,他与西湖大学从“不被看好”到“惊艳众人”的逆袭。
他当初“5年赢过清华”的豪言,或许更像一句激励自己的口号。
毕竟教育不是“急功近利”的比赛,而是“循序渐进”的慢功夫。
如今,西湖大学虽然距离“超越清华”还有一大段距离。
却用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证明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可能性。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施一公近日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将全职执掌西湖大学
中国教育报——最新发布!西湖大学在新冠病毒研究方面又有重要发现
百度百科——施一公
百度百科——西湖大学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