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大屠杀”惨剧又在非洲上演:苏丹大屠杀血流成河太空可见

据《新京报》等媒体11月17日的报道,从2025年10月26日开始,非洲东北部国家苏丹爆发了一场堪比“卢旺达大屠杀”的人道惨剧——反政府武装“快速支援部队”(RSF)攻占北达尔富尔州首府法希尔,这座被围困500天的城市陷入血腥屠城。事件核心信息来自《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报告》及耶鲁大学人道研究实验室卫星数据,我国《南风窗》等媒体也对此进行了解读。

多方信源交叉印证了这场灾难的惨烈程度:苏丹医生估算至少1500名平民在法希尔及周边遇害,世界卫生组织证实10月28日当地最后运作的沙特医院遭袭击,460余名患者与家属被枪杀,而耶鲁大学的卫星图像更直观揭示——城市大火与屠杀后的血迹在太空中清晰可见,地面红色变色区域与浅色物体聚集(疑似遗体)成为无法掩盖的暴行证据。

惨剧现场:从“孤岛围城”到“无差别屠杀”

法希尔的悲剧并非偶然,而是500天围困下的必然爆发。自2023年4月苏丹政府军(SAF)与RSF爆发全面内战后,这座北达尔富尔州最后一处政府军控制的重镇,就成了150万难民的“避难所”。

随着道路封锁、粮药耗尽,城市逐渐沦为“孤岛”——联合国驻苏丹人道事务协调员丹尼斯·布朗回忆,曾为抵达距法希尔仅50公里的塔维拉,团队需绕行1万公里跨半个非洲,足见封锁之严密。

2025年10月26日RSF破城后,暴力以“清算”姿态席卷全城。幸存者证词勾勒出令人窒息的场景:50多岁的塔贾尔·拉赫曼逃向塔维拉时,沿途“到处是尸体,流血的人呼救却无人救援”;阿尔凯尔·伊斯梅尔在城外水库旁目睹数百名男子被集体枪决,他因“曾与RSF士兵同校”才侥幸存活。

更令人发指的是,RSF士兵将杀戮视频上传社交媒体,镜头里妇女、儿童、老人的哀求声与枪声交织,成为施暴者“炫耀的战利品”。

联合国人权办核实,城内不仅存在“逐户搜杀”,更有针对特定族群的系统性暴力——法希尔主要族群扎加瓦人(非阿拉伯非洲族群),因曾与政府军结盟,成为RSF重点攻击目标,无国界医生工作人员西尔万·佩尼科德透露,不少平民“仅因皮肤更黑”就被像“猎物”一样追杀。

屠杀之后,掩盖罪行的举动更显残忍。医护组织报告显示,RSF士兵收集遗体焚烧或埋入集体坟墓,苏丹医生网络称之为“绝望的罪证销毁”;而逃亡路上的死亡同样触目惊心——国际移民组织数据显示,法希尔26万居民中8万多人逃离,仅5000人抵达塔维拉,其余人或死于枪击、或因脱水倒在干涸河道与沙漠中,还有人带着“非亲生的孩子”逃亡,这些孩子的父母多在途中被捕、失散或遇害。

危机根源:从“权力分赃”到“历史仇恨”的叠加

这场惨剧看似是“武装冲突升级”,实则是苏丹长期政治撕裂、种族矛盾与外部干预交织的结果,与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族群仇恨+权力真空”的诱因高度相似。

卢旺达大屠杀是1994年4月7日至6月中旬由胡图族极端势力对图西族及胡图族温和派发动的系统性种族灭绝事件。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该事件由胡图族民兵组织Interahamwe和Impuzamugambi主导,并得到卢旺达官方、媒体及大量胡图族平民的支持,在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中造成80万至100万人死亡,相当于卢旺达总人口的1/8,或者说世界总人口的1/5000以上。

苏丹这次大屠杀的直接导火索源于“盟友反目”的权力斗争。2019年,政府军总司令布尔汉与RSF领导人达加洛联手推翻独裁者巴希尔,2021年又共同解散文职过渡政府掌控政权。但围绕RSF的“拆分收编”,两人矛盾彻底爆发:布尔汉希望将RSF融入政府军实现“一体化领导”,达加洛则坚持保留对武装的绝对控制权。

2023年4月布尔汉下令拆分RSF,成为导致内战爆发的“最后一根稻草”。值得注意的是,RSF的前身是2003年达尔富尔大屠杀中臭名昭著的阿拉伯民兵“詹贾维德”,这支曾被指控犯有反人类罪的武装,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权力挑战者”,历史仇恨的种子早已埋下。

从深层矛盾看,种族与资源的冲突从未消解。苏丹作为多族群国家,阿拉伯族群与非阿拉伯族群的对立持续数十年——2003年达尔富尔冲突中,“詹贾维德”就以“镇压反叛者”为名屠杀非阿拉伯族群;如今RSF在法希尔的暴行,本质是这种仇恨的延续。

同时,资源分配失衡加剧分裂:达尔富尔地区富含金矿,RSF通过走私金矿、向也门和利比亚输出雇佣军获取资金,甚至有分析指出其背后获阿联酋等外部势力支持(苏丹政府曾就此向国际法院起诉,未获受理),这种“代理人战争”性质,让冲突更难收场。

从国家根基看,长期动荡早已掏空苏丹“国家能力”。自1956年独立以来,苏丹超过2/3时间处于战争中,累计死亡超250万人。

2023年内战爆发后,苏丹国家机器彻底崩塌:首都喀土穆长期断水断电,90%医院与学校停摆,2000万民众无法获得基本医疗,1400万儿童失学;202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全国45%人口(2120万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部分地区达“灾难级”(IPC 5),饥荒与霍乱、登革热等疾病叠加,让人道危机雪上加霜。

国际回应:从“卢旺达式漠视”到“集体沉默”

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中,国际社会的“不作为”让近百万生命消逝;如今苏丹的惨剧,正上演着相似的“集体沉默”。

这种沉默首先体现在“注意力转移”。当俄乌冲突、加沙局势占据全球媒体头条时,持续一年半的苏丹内战几乎“消失”在国际议程中。联合国驻苏丹人权代表Li Fung直言,“法希尔的悲伤无人看见”——尽管耶鲁大学卫星图像、幸存者证词、医疗组织报告已构成完整证据链,但缺乏国际社会的持续关注,暴行难以被遏制。

英国《卫报》披露的细节更具讽刺性:早在法希尔陷落前半年,英国外交部就收到“种族清洗风险”的情报警告,却因“资源有限”仅追加1000万英镑援助,放弃设立“国际保护机制”的关键选项。

其次是“行动乏力”。联合国安理会在苏丹问题上长期分歧,部分成员国强调“主权不可干预”,导致停火决议沦为“空文”;2023年10月设立的“苏丹独立事实查证任务组”(国际司法前奏),至今仍滞留在境外,无法开展实地调查,难以将暴行定性为“战争罪”或“反人类罪”。

即便2025年11月初美国、沙特等“四国”提出停火路线图,RSF虽表示同意,政府军却以“RSF撤出平民区并解除武装”为前提拒绝表态,而联合国2025年苏丹人道应对计划42亿美元资金,仅到位四分之一,援助车队遭扣押、物资被掠夺成常态,84名人道工作者在冲突中遇害,让救援举步维艰。

更值得反思的是,这种“漠视”正在重演卢旺达悲剧的教训。1994年国际社会因“不愿投入资源”放弃干预,如今同样的逻辑在苏丹上演:当各国精简援助预算、聚焦地缘政治热点时,苏丹的生命被视作“无足轻重的代价”。美国人权组织Paema研究员谢娜·刘易斯的评价一针见血:“暴行不是天灾,而是政治选择——缺乏政治意愿,本身就是纵容。”

历史镜鉴:卢旺达与苏丹的“悲剧共振”

将苏丹惨剧与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对比,会发现惊人的相似性:两者均以“族群对立”为幌子,实则是权力斗争的工具;均存在“系统性暴力”,包括针对平民的集体处决、性暴力(苏丹2024年有220名儿童遭强奸,卢旺达大屠杀中约50万女性被性侵);均面临国际社会的“迟滞回应”,导致暴行持续扩大。

但苏丹的危机更具复杂性:卢旺达大屠杀持续约100天,而苏丹内战已超一年半,且呈现“长期化”趋势——RSF掌控达尔富尔全部五州首府,政府军在科尔多凡地区反攻,双方形成僵局;同时,外部势力的“暗箱操作”(如RSF的金矿走私与雇佣军输出),让冲突超越“内部矛盾”,成为区域地缘博弈的战场。

这种复杂性意味着,苏丹的和平不仅需要“停火协议”,更需要重构国家认同、解决资源分配、切断外部干预,这比卢旺达的战后重建更具挑战。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说,“卢旺达大屠杀是全人类的耻辱”,而如今苏丹的血色土地,正再次拷问着国际社会的良知。当耶鲁大学的卫星从太空拍下那片红色时,它不仅是苏丹的悲剧,更是人类文明的污点——正如丹尼斯·布朗所言,“人道体系不是解决方案,真正需要的是政治意愿”。若国际社会仍固守“地缘私利”,放任这场“被遗忘的战争”持续,下一场“卢旺达式惨剧”或许仍会在某个角落上演。

消息来源:《新京报》11月17日报道《血迹太空可见,苏丹这场大屠杀何以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9

标签:历史   卢旺达   非洲   血流成河   惨剧   太空   苏丹   希尔   族群   联合国   政府军   耶鲁大学   阿拉伯   暴行   人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