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这句80多年前的呐喊,你听着是否依然热血沸腾?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我们为何还要一遍遍地回望那片贫瘠的黄土地?为何“到延安去”这句口号,依然能穿透岁月,直击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绝非简单的怀旧,而是一场关乎信仰与力量的灵魂叩问。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陕西吴起。1935年10月19日,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终于在这里找到了落脚点。纪念馆里,一把手枪静静陈列,它曾跟随毛主席的警卫队长,从土地革命打到抗美援朝,二十余载戎马生涯,枪身布满沧桑。它无声地诉说着一个真理:真正的力量,从不源于武器本身,而源于握着它的那颗滚烫的心。这颗心,就是信仰。当年,山河破碎,国难当头,四万万名有志青年,其中就有贵州的唐树楷、孔文等人,他们告别家乡,冲破封锁,义无反顾地奔向延安。他们去寻找什么?不是荣华富贵,而是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主义”的精神灯塔。这是一种怎样的向心力?它能让一群人,用双脚丈量信仰的距离,用生命点燃民族的希望。
延安革命纪念馆的讲解员苏丽娜,每当讲起这些故事,总会热泪盈眶。她本身就是延安人,她选择回到这片土地,不是为了守着一堆旧物,而是为了让历史“呼吸”。她说:“遇到困难的时候,来延安看看吧!”这句话,是对每一个在现代社会中感到迷茫、疲惫的我们发出的邀请。延安精神,不是尘封在展柜里的标本,它是一种能被感知、被汲取的能量。杨家岭革命旧址的侯振龙主任,三十年如一日地宣讲,他甚至把故事带到了贵州师范大学的课堂。他告诉今天的年轻人,我们的人民江山,就是在那样简陋的窑洞里,由一群心怀天下的革命者一寸一寸打下来的。这份厚重,我们怎能忘记?
所以,今天我们为何仍要“到延安去”?因为延安早已不是一个地理坐标,它是一种精神图腾,是我们民族集体记忆里最坚硬的内核。当我们遭遇挫折,感到无力时,去延安吧,去感受那份“爬也要爬到”的决绝;当我们陷入迷茫,找不到方向时,去延安吧,去聆听那窑洞里点亮中国的思想光芒。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延安,这盏永不熄灭的灯塔,永远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给予我们跨越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这趟精神之旅,你我都不应缺席。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