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果冉多
编辑 | 果冉多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陶渊明大家应该是不陌生的,因为我们在上学的过程中就学习过很多他的诗作了,也会经常听说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就是因为他的一些故事和诗作,会让我们觉得陶渊明是一个德行高尚、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的文人隐士形象,会感觉他是那种很难让人去随意评判的人。
但是要是多少深入了解过陶渊明一生的朋友应该是知道的,陶渊明的一生其实都还是比较“躺平”,他也过了很多年的苦日子,但是那种苦日子的现状,直到他离世都没有能够彻底改变。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这里说陶渊明的一生是“躺平”的一生呢?又为什么他过了多年的苦日子,直到离世都一直没有能够做出改变呢?
通过上学时期学习过陶渊明的一些文章作品,我们知道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田园诗人,德行属于是那种比较高洁的人。
在家里人都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也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至少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还是很高的,留给我们后世了很多经典的文章作品。
但是我们单从课本上了解到的陶渊明并不是全部的陶渊明,他的一生虽然也入过仕途,但是用“躺平”这样来形容他的一生也是不过分的。
陶渊明的祖父是做过官的,他的父亲虽然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但是在陶渊明自己的文章中提起过自己的庶妹,从这一点儿也能看出来陶渊明小时候的家庭条件还是不错的。
不然他的父亲怎么还会娶妾呢,不然他也就不会有那个庶妹了,在古代的时候能够再娶妾的人家肯定比起普通人家的日子要好过一些的。
但是在后来陶渊明的父亲离世之后,他们家就慢慢的没落了,因为从陶渊明年纪稍微大一点儿时候的文章我们也能看出来,他早期的作品就提到的有自己家里边生活比较困顿的情况。
但是陶渊明并非那种毫无志向的人,他在差不多20岁的时候,也是开启了他的游宦之路,而且陶渊明自己还是有一些文学才情在身的。
所以陶渊明想要成功走上仕途其实并不难,只是陶渊明最初做官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家里人的生活能够好过一些,他也不是不想为国家做出一些贡献。
只是眼前生活的苟且会让他感觉到更迫切一些,但是陶渊明又不是那种时时刻刻会充满干劲儿的人,他这个人有时候还是比较“懒散”的。
这从他当官的那几年也能看出来,他是能够成功的走上仕途,但是他并不珍惜他为官的时间,他属于那种一旦觉得工作太累了,自己实在是干不下去了,就会选择直接辞职。
他觉得在家里待着赋闲就挺好的,但是一直在家里待着不挣钱的话,一家老小的日子就很难过下去,所以让陶渊明再次走出来做官的原因是没钱花了。
尤其是后来他的母亲也离世了,家里边唯一帮衬着他的人没有了,他就必须再次把家里的重担给撑起来。
所以他又出来当官了,也想为国家多做一些贡献,但是他同时在心里又非常向往那种田园生活和桃花源式的生活。
就在这样矛盾的心理和家里人都指着他吃饭的情况下,他又在自己的官职上待了几年,后来因为实在忍受不了官场的“黑暗”。
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他算是彻底不想再去逼着自己做官了,即使是在家里人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他还是要保持他高尚的德行。
这也是好多朋友称赞陶渊明品行的原因之一,只是后来选择回家种地的陶渊明就只能真的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的苦日子了。
因为陶渊明在做官上可能还能稍微的应付来一些,但是在他做官的那些年里,他哪里种过地呢,所以地他也是没有种好的。
就比如说他的那首《归田园居(其三)》所写的那样,他每天也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的,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是“草盛豆苗稀”。
在陶渊明不是那么擅长种地的同时,他还坚持种地就是因为家里边还有一大家子人,他要是真就他一个人的话,估计他还真的会过上那种整日喝酒、赏花的生活。
但是他不能那样,他家里边有六个孩子需要养活呢,但是你要是说陶渊明要是好好的培养他的几个孩子,然后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也还好一点。
不好的就是陶渊明在教导孩子上也没有下很多的功夫,他有5个儿子和1个女儿,但是没有一个说是继承了陶渊明的文学才情的。
陶渊明有一篇文章叫做《责子》,文章内容是这样的:“白发被两髻,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念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就从“不好纸笔”、“懒惰”、“不识六与七”等这些字样来看,在陶渊明自己的笔下,他的几个孩子是没有一个成器的。
主要陶渊明这个做父亲的也没有给孩子们做好榜样,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陶渊明自己的生活都过的是比较“躺平”的。
虽然在生活的困境之下他不得不去种地什么的,但是他并没有种出成绩来,往往去种地的时候还会带上一壶酒。
边喝酒边干活,这样他能把地种好才怪,但是在他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懒散躺平的情况下,还要时常写文章来说自己日子过得苦。
那大家觉得这样一个状态的父亲,会给他的孩子们带来什么样的榜样作用呢?所以陶渊明的孩子们没有一个成器的。
不愿改变也改变不了现状的陶渊明也就只能整日抱怨了,因为除了抱怨以外,他还能再怎么做呢,充满干劲儿的去讨生活吗,他是不愿意的,因为他懒散了一辈子了。
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了,陶渊明就出去乞讨生活,只是后来他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不好了,最后是被活活饿死的,享年62岁。
那么大家对于陶渊明的躺平人生有着怎么样的看法呢?
信息来源:卢长怀. 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休闲思想探析.《WanFang》,2010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