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发生盗抢事件,多件珍贵藏品失窃,案件尚在调查中。然而不久后,国内二手交易平台上便出现多个声称售卖“卢浮宫失窃珠宝”的链接,部分卖家还配上所谓“作案现场”图片,刻意关联劫案话题,标以“刚取货”“低价急出”等字样,将一起严肃的文化遗产盗窃事件扭曲为流量噱头。

此类行为已触碰法律红线。根据《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网络交易经营者不得销售或者提供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交易,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违背公序良俗的商品或者服务。即便卖家辩称“非实物售卖”,其发布虚假信息已具备误导性,若干扰调查或引发公众误解,可能涉嫌寻衅滋事。如进一步虚构藏品来源,甚至可能触犯诈骗罪预备条款。此前已有娱乐大V因发布虚假信息引流被判赔偿,这正是对“流量炒作”的明确警示。
公众也应保持理性辨别能力。卖家蹭炒热度的行为绝非“玩抽象”那般简单,将恶性失窃事件转化为流量噱头的行为,已触碰法律红线。须知盗窃赃物交易本就违法,卢浮宫失窃藏品作为国宝级文物,绝无可能通过普通二手平台低价流通,对无合法来源证明却标价离谱的所谓“藏品”,应直接判定为虚假信息,并主动举报。
文物失窃事件被娱乐化消解,反映出网络空间中法治意识的缺失与秩序治理的漏洞。平台应建立“敏感事件—风险商品”联动审核机制,监管部门须强化全链条监管,而广大网民更应摒弃围观起哄心态,守住文化敬畏与法治底线。文化瑰宝不容消费,网络空间非法外之地,唯有各方共同坚守,才能让流量回归理性,让交易重归本真。
推荐阅读
☞
☞
文字:李红军;
图片来源:法治日报微信公众号;
主编:秦睿;
责编:殷海燕;
监制:李欣;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