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长不长,牙齿先知?60岁后,牙齿剩多少算正常?告诉你答案

李奶奶今年62岁,最近饭桌上总爱发愁。以前啃玉米、咬苹果一点都不在话下,现在却只能挑些软烂的米饭、稀粥,将就两口,还老觉得没嚼头。旁边孙子一边刷碗一边打趣:“奶奶,您要多吃点,身体好。”可李奶奶一边抿嘴,一边叹气:“牙不行了,就剩那么几颗,真不如你爷爷那时候牙口结实。”有一天李奶奶突然冒出个疑问:60多岁,牙齿掉了几颗,是不是正常?牙齿是不是越多越能活得久?隔壁楼的王大妈,80岁还满口牙,大家都说她福气好。可自己这样的情况,是不是算晚年健康的预警?

其实很多人都没搞明白,一口牙和寿命,到底有啥关系?哪个年龄剩多少颗牙,能算得上“正常”?如果你家里有60岁以上的亲人,这些答案必须搞清楚。

随着年龄增长,牙齿掉落是常态?

常听老一辈说,人上了年纪掉牙很正常。可是真的“老了就该掉牙”吗?

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已经证实,牙齿状况直接和晚年健康,甚至寿命有强力关联。
哈佛大学、瑞士等机构的大规模随访数据显示,60岁以后牙齿越来越稀疏,除了影响吃饭、说话,其实还在悄悄拉低全身免疫力,增加不少慢性病风险。

中华口腔医学会数据显示:60岁中国人平均剩余天然牙约25.4颗。而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标准“8020健康口腔目标”,哪怕到了80岁,也应至少保留20颗功能性天然牙。换句话说,60岁如果牙齿掉光或剩下个位数,就的确不太正常了。

我们来看一组权威数据:一项覆盖日本24619名75岁以上老人的随访发现,剩余牙齿低于20颗,死亡率比同龄满口牙的人高出36%。剩牙多于28颗的人,心脑血管意外和消化道癌发病率低出两成多。

瑞士一项长达十年的随访指出:牙齿齐全老人,寿命比同龄缺牙者平均多活11.7年

《临床口腔调查》覆盖国内多省数据也显示,60岁人群,7成拥有20颗或以上的天然牙,这属于正常范围。剩下不到10颗,就属于健康“红灯”状态了。

这么说,老掉牙其实是一种“可控”的衰老信号,和寿命长短密切挂钩。很多人误以为牙掉了就掉了,不必看医生,其实很可能造成消化功能弱、营养吸收障碍,连带增加心脑血管、呼吸等系统疾病的风险。

拥有“长寿牙”,到底需要达标几个条件?

并不是牙齿多就足够,人老后“牙好”反映的不只是数量,还有五项硬核指标:

牙齿结实,无松动
如果一吃硬菜或刷牙就觉得牙齿要“晃”,往往预示牙周组织已经发生退变。牙结实才有助于长寿。郑州口腔医院2023年统计发现,牙齿无松动的老人,心血管疾病风险低32.5%。

咀嚼效率高
能正常咬碎苹果、牛肉片,说明咬合能力没有明显退步。咀嚼功能完整的人,生存率比功能下降者高出20-30%,连大脑萎缩发病率都低不少

牙龈颜色健康
健康的牙龈应为淡粉色、不易出血、无红肿,若经常牙龈出血、口腔溃疡,要警惕牙周炎或慢性口腔病变。

牙齿颜色自然、无斑点或龋坏
不追求雪白,但偏象牙黄、不发灰、不黑斑,就是良好健康信号。

每半年定期口腔体检
40岁以后定期做口腔健康检查,发现牙周炎、牙结石等都能及早处理。临床发现,有口腔定期检查习惯的老人,缺牙风险下降37%。

对比下来,如果你家60岁或以上老人保留有20颗或以上的牙齿,并且大致符合上述几个标准,就已经算“年龄正常”,不过也建议每年2次善待牙齿,守住健康底线。相反,如果剩余牙齿不到10颗、咬合效率明显变差,就需要尽快调整生活习惯或考虑假牙修复了。

这些习惯,无声无息毁掉你的好牙!

绝大多数老人的牙齿问题,都是“慢性伤害”积攒出来:

拿牙齿当工具
开瓶、咬包装袋、扯线头,其实都在无形中磨损牙釉质,增加崩裂、掉牙风险。

长期喝碳酸、冷饮或饮料
饮料大多是酸性的,长时间浸泡牙齿,会导致牙釉质脱钙。很多老人牙齿变脆、敏感,和这个习惯密切相关。

刷牙力度、方式问题
多数人以为用力横着刷才干净,这会让牙齿颈部磨出豁口。建议改用“巴氏刷牙法”,轻柔竖着刷,减少损伤。

爱吃甜食不控糖
糖分和口腔残渣结合,尤其是高粘稠的,很容易引发龋齿。建议饭后认真漱口,控制摄入。

拖延牙病不重视
很多老人坚信小病忍忍就过去了,牙龈出血、牙齿隐痛不管不问。这些症状其实是早期牙病信号,尽早治疗比最后大修甚至全部修复要划算许多。

想让牙齿陪你终身?

建议这样养护,每天的小习惯比刷药更管用:早餐、晚餐后认真刷牙,定期用牙线清理牙缝;饮食多选粗粮、蔬菜,咀嚼能力可以多锻炼;控制饮料和甜食,多喝温水缓解口腔干燥;不做“拿牙齿当工具”的危险动作;40岁后半年做一次全面口腔体检,有牙周炎、牙结石等要及时处理。

有句老话说得好——“牙好胃口就好,健康自然长久”。比如王大妈,80岁还满口好牙,吃啥都香;可要等牙齿全掉了才补救,或许为时已晚。健康长寿离不开认真刷牙、科学饮食和定期检查。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健康白皮书(2024)》
3.《柳叶刀·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关联研究》2022
4.《8020健康口腔目标与标准解读》
5.《日本老年人口腔状况与死亡风险分析》
6.《临床口腔调查—青岛地区60岁以上老人牙齿健康现状》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养生   牙齿   先知   答案   口腔   健康   老人   牙龈   风险   牙周炎   长寿   寿命   满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