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告诫儿子不要杀和珅,嘉庆却不听,15年后才明白乾隆的苦心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乾隆晚年,大清积弊已深。

在决定禅位给嘉庆时,乾隆留下了最后一道布置——和珅辅政。

但乾隆似乎也清楚:这个安排,嘉庆未必能懂。

果不其然,即便他屡次告诫“切勿杀和珅”,可乾隆驾崩不过数日,嘉庆便雷厉风行地动手了。

赐死和珅——清朝大案效率之最

乾隆正月初三驾崩,嘉庆正月初四就剥夺了和珅军机大臣的职务;

初八,和珅及其亲信福长安等“和珅一系”一并被拿下;

十五,触目惊心的和珅二十条大罪就已罗列出来;

十八,和珅被赐死

前后不过十四天,在清朝各种大案要案中,此案效率之快,令人瞠目。

嘉庆急不可耐的心情,其实也可以理解。

做皇帝,嘉庆能力平庸,但在私德上,他端正自律,是个道德感相当高的人。

这样的人,对和珅之流自然是嗤之以鼻的。

还是皇子的时候,他大概就已经憋足力气要杀和珅了。

乾隆退位后,依然把持着朝政,甚至在宫廷中仍然使用乾隆年号。

嘉庆能说什么呢?只能是夹着尾巴做人。

他对乾隆俯首帖耳、毕恭毕敬,甚至在和珅面前都要小心翼翼,做个完美的提线木偶。

外国使者看了都觉得奇怪,怎么皇上每天就是宴饮游乐,一点正事都没有吗?

倒是和珅,专权、敛财、享尽荣宠,俨然是个“二皇帝”

所以,无论是治贪杀典型祭旗,还是杀权臣立威,和珅似乎是必然要死在嘉庆手中的。

就这样,一场看似痛快淋漓的大清算迅速展开。

杀和珅,抄家产,铲旧势,扬新威,一气呵成,干脆利落。

乾隆尸骨未寒,和珅命丧黄泉,嘉庆多年来的隐忍终于得了痛快。

他以为大功告成,朝廷新气象指日可待。

殊不知,真正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乾隆留下的“新手大礼包”

乾隆晚年虽仍对江山大权恋恋不舍,但他心里明白,自己年岁已高。

帝国需要过渡,不能骤然剧变,而和珅,就是乾隆为嘉庆准备的“稳压器”“大礼包”

和珅这个被后世骂得狗血淋头的巨贪,可不是单纯的佞臣、贪官。

作为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和珅一手掌控朝政命脉。

他能压制朝臣,平衡矛盾,在财政这块也是“收放自如”

虽然贪污无数,但清廷的运转、军费、赏赐、朝廷体面,很多时候都要靠和珅“敛财输血”

乾隆对和珅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和珅“贪”,但更知道和珅的“能”

在封建帝制之下,“臣之财即君之财”

和珅手握巨富,于乾隆而言,不过是暂时放在他那里,随时可以收回。

至于权力,虽然电视剧里常演“权臣专政谋反”,但其实这一招在唐宋时期就很难实现了。

到明清时,就根本没有大臣谋反当皇帝的文化背景和土壤,史书中就算出现这样的罪名,大多也都是皇上为了杀人硬编出来的。

更何况,乾隆作为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最理想的君主,完全就是一台极致精明残酷的政治机器。

在这种刻薄寡恩的君主手下,和珅这样的“宠臣”,也不过就是用得更顺手的“工具人”罢了。

和珅早被他安排得明明白白——

乾隆在时,和珅是他的“工具”;乾隆没了,和珅就是他留给儿子的“新手大礼包”

可嘉庆显然是没仔细看说明书,没有搞懂这个大礼包的使用方法。

他过早地杀了和珅,当时说起来是快刀斩乱麻,可长远的成效呢?

在一个已然积重难返的帝国,杀了一个可以调度全局的人,无异于自断经脉。

但或许直到十五年后,天理教杀入紫禁城,欲哭无泪的嘉庆写下了罪己诏,这才真正意识到了乾隆的“良苦用心”

“癸酉之变”后是否悔不当初?

嘉庆十八年,天理教突袭紫禁城,打得禁军措手不及。

太监带路,宗室官员狼狈逃窜,这场“癸酉之变”,震动朝野。

虽然嘉庆本人当时在木兰围场躲过一劫,但回京后却突然发现,帝国原来已经千疮百孔。

负责京城防务的吉纶,早收到情报却置若罔闻;

主管京政的豫王裕丰,漠然无动;

一群高官,平时养尊处优、花天酒地,关键时刻却没有一个像样的人能挺身而出。

面对这场几乎要掀翻江山的危机,嘉庆悲愤交加,亲笔写下著名的《罪己诏》。

真心想要当个好皇帝的他,此时自责痛哭,也将朝中玩忽职守的大臣痛骂了一番。

他甚至直言:“若自甘卑鄙,则当挂冠致仕,了此残生,切勿尸禄保位,益增朕罪。”

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你们这帮大臣,能干就给我好好干,不能干就早点滚蛋。

别一天天的正事不干,又为了这点俸禄赖着不走。

和珅是贪官,却不是懒官,甚至是一位堪当大任、相当出色的能臣。

可如今嘉庆朝的这些官员呢?又贪又懒,麻木不仁,态度消极,遇事就各种踢皮球。

“多磕头少说话”是他们的官场心得。干得多错得多,所以什么都不干最安全。

听着皇上的罪己诏,为表忠心也跟着哭两声,可你要是问责,那就只有一句“臣尽力了”

嘉庆痛骂归痛骂,可朝中的积弊,大清的颓势,已然难以逆转。

有人会问,他不是一上来就要大刀阔斧地惩治贪腐改不正之风吗?和珅都祭旗了,怎么朝廷却越来越烂了?

和珅死后,清廷没能变得更好,贪腐风气也没有改变。

嘉庆的反腐不彻底,战略高度也不够。

“只罪和珅一人”,杀和珅不手软,处理其他贪腐时却反倒瞻前顾后起来。

因此陋规依旧,贪腐横行。

那些官员们没有了和珅的压制,争先恐后各自为营,官场乌烟瘴气,比之和珅在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致命的是,朝堂之上,一时还真的找不出能完全替代和珅的能臣。

无论是从朝廷现状还是嘉庆自己的能力来看,他都非常需要和珅这个“大礼包”

贪腐该惩治,和珅可以杀,但嘉庆动手太早了,就颇有些“杀鸡取卵”的意味。

参考资料

[1]冯佐哲.历史上真实的和珅[J].炎黄春秋,2004,(10):72-79.

[2]张文敏.从“癸酉之变”看官场作风[J].领导之友,2015,(11):55-56.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4

标签:历史   乾隆   嘉庆   苦心   年后   儿子   大礼包   大臣   朝廷   紫禁城   帝国   天理教   皇帝   皇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