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的山西,工厂停工,农村歉收。中央一看觉得不能再拖了,得派个硬角色去收拾局面。于是,谢振华成了山西省委第一书记。
谢振华是个老军人,打过不少硬仗,经验丰富,胆子也大。到了山西,他直接上手干。先是按照中央的《七二三布告》,下了狠手:收缴武器、拆掉武斗工事、解散那些乱七八糟的非法组织。
不过,武斗的根子没拔掉,局势就稳不了。而这个“根子”,就是杨成效。谢振华心里清楚,要让山西彻底太平,非得把这家伙拿下不可。
杨成效出身伪满官僚家庭,早年犯过事,被关起来改造过。1967年1月12日,杨成效联合十三冶金建筑公司的工人,想把地方权力抢到手。同年8月,他又组织20辆卡车,带着工人冲出去,还把太谷农业学校弄得一团糟。
到了1969年,中央发了《七二三布告》,明令禁止武斗。可杨成效压根不听,继续带着人闹腾。有一次,他在太原八中对立派系的宣传活动搞乱子,带人冲了对方的据点,打伤了不少人,还毁了财产。
谢振华组织了个专案小组,专门查杨成效的罪行。调查组跑遍了受害者家里,找证人谈话,还去了被杨成效搞乱的工厂和村庄取证。谢振华把这些材料整理好,报给了中央,建议判杨成效死刑。
1969年秋天,太原五一广场开了场公审大会。杨成效被押到台上,罪状一条条念出来,谢振华亲自宣布死刑判决,紧接着,杨成效就被拉出去枪毙了。这一下,其他派系的头目也老实了不少,武斗的事情明显少了下来。
谢振华继续收拾残局。他让部队把武器全收了,武斗工事全拆了,那些不听话的组织也解散干净。对那些死硬不回头的工人和职工,他直接停了工资,逼着他们回岗位干活。这些硬招软招一起上,山西的社会秩序慢慢好了起来,工厂开工了,田里也有收成了。
1969的山西派系林立,非法组织你打我、我打你,武斗成了家常便饭。工厂里机器停了,工人拿着棍棒上街;农村里地没人种,粮食产量直线掉。
中央发了《七二三布告》,可山西的情况太复杂,光靠文件压不住。杨成效这样的头目,手里有枪有人,还不听招呼,继续搞乱。谢振华上任前,山西已经乱到中央都看不下去了。
那时候的群众,也不是没意见。杨成效他们搞武斗,砸了多少人家当,害了多少人命,老百姓早就不满得要命。谢振华下令枪毙杨成效,不光是执行中央政策,也是顺应民心。
谢振华是军人出身,打过仗,受过伤,见过大场面,胆子大。上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他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而是直接下基层,摸实情,出实招。收武器、拆工事、解散组织。
他还有个特点,就是接地气。他知道老百姓要什么,明白稳定比啥都重要。杨成效被枪毙后,他继续推经济恢复,让工人回厂、农民种地。
杨成效被枪毙,不只是除掉一个祸害,它对山西乃至全国都有大影响。首先,山西的武斗风气被压下去了。其他派系也不敢再瞎折腾,社会秩序稳了,生产也慢慢跟上了。
其次,那时候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问题,谢振华的做法证明,只要下手快、措施硬,就能扭转局面。中央后来推广了不少类似的经验,山西的例子就被频频提起。
杨成效是被时代推出来的。出身伪满官僚家庭,早年犯过事情,改造没改好,那个年代,造反有理喊得响,他靠着暴力手段拉队伍,成了头目。
1967年的“夺权”行动,他带着工人闹腾,都是想扩大地盘。可他没长远眼光,光知道打砸抢,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
《七二三布告》出来后,他还不收手,继续挑衅。他以为自己能扛住中央的政策,结果只是自掘坟墓。
1969年,谢振华枪毙杨成效,成了山西历史上的一个大节点。这件事情不光是除掉一个坏蛋,更是给乱世敲了警钟。谢振华用他的果断和担当,稳住了山西,也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
更新时间:2025-07-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