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水育花开——
南京师范大学新传院学子赴盱眙山娃书屋
点亮留守儿童AI课堂
2025年7月19日至22日,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数蕊破茧·码光成虹”实践团队的五名学子,从全国各地,跨越山水,奔赴革命老区江苏淮安盱眙县天泉湖镇的“山娃书屋”,启动“向阳花开”公益计划。团队为盱眙天泉湖中学、古城小学郭明义爱心团队和庄仕华少先中队的留守儿童带来AI绘图、体育游戏等多样化课程,让孩子们在合唱AI歌曲和互动学习中感受陪伴,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关爱政策,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一、山中童年 静候花开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关于留守儿童的关爱保障持续强化。今年3月,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4月,江苏省妇儿工委专门召开全体会议,提出要精准施策,推进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权益保障,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天泉湖镇,有一群被亲切称作“山娃”的孩子。他们的成长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取而代之的是山村静默与日复一日的等待。父母在远方打工,陪伴他们的多是祖辈、作业本和手中的手机。他们可以轻松接触短视频,却难以从中获得有效的认知引导;他们在信息洪流中游走,却往往缺乏与世界对话的语言。
为了将更多元的陪伴和教育资源带进山里,2025年7月19日至22日,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数蕊破茧·码光成虹”实践团队,带着一项名为“向阳花开”的公益计划,走进盱眙天泉湖天泉小镇山娃书屋。这处由新四军后代、“当代雷锋”庄仕华志愿服务中队江苏总队总队长兼政委颜洁老师自费建立的公益空间,平时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承载着乡村文化培育和教育支持的多重角色。
图1
“他们不缺饭吃,缺的是有人教他们怎么用手机看世界。”山娃书屋负责人颜洁是孔子弟子颜回的第八十代孙女,从小就将“教化育人”的理想融进血脉中。也是她的牵线,促成了这场特殊的相遇。
二、学科融合 温暖回应
本次实践围绕“技术+人文”双轨设计,开设了AI、摄影、体育、心理、物理六大板块课程,回应了孩子们在认知与情感上的双重需求,也以实际行动回应了留守儿童“被陪伴、被理解、被引导”的深层需求。
AI课程成为其中最受关注的亮点之一。课堂上,南师大新传院朱蔚越同学引导孩子们使用“豆包”等AI工具进行智能对话、头像生成、主题创作等互动练习。闫欣瑶同学在教学延伸环节,带着大家用AI生成了主题歌曲《向阳快乐花开》,孩子们自发学唱、合唱,那些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在书屋回荡,也在彼此心中回响。
体育课带来了热血与汗水。体育师范专业的金万佺带领孩子们打球、做游戏,并通过播放“南师舞龙舞狮队”训练视频、介绍杰出的南师女排,引发孩子们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在游戏过程中,两名孩子展现出出色的球感与协调能力,志愿者感叹“这里的确藏着体育天赋的种子”。
摄影课程则引导孩子用镜头发现世界。薛梦同学教授基础摄影技巧,并鼓励孩子们在校园和书屋中捕捉细节。这是个有着书页、萤火虫与星空的地方,一张张照片投射着一个个独特的视觉故事。这是他们第一次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我眼中的世界”。
图6
心理教学则以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理解情绪、管理压力。这里,还有一名即将升入初三的少年。受家长影响,他做得一手好菜,为团队成员施展了正宗盱眙龙虾的烹调技术。在闲聊的时候,他提到以后想去常州,因为父亲在那里打工。在张娢霖同学的物理课中,团队为他补上了初中物理“声音传播”单元的重点知识。课程不只传授原理,更传递一份关爱与支持。
图7
活动中,颜洁阿姨为实践团队成员和山娃书屋的孩子们深情讲述了爷爷颜廷坤的革命往事——老人曾在抗日战争期间生活在盱眙山区,积极支持新四军抗日救亡工作,老人家对乡邻扶贫济困,用行动诠释“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他冒死为新四军买药、送药,还为革命烈士梁化农收敛,并亲手将颜洁阿姨的父亲颜秉栋送到新四军部队,他的故事近年来先后两次上了中央电视台。
盱眙这片土地,作为苏北重要的革命老区,不仅是新四军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更在解放战争中见证了无数平民英雄的牺牲与坚守。而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团队成员和孩子们围坐静听颜洁阿姨的讲述,革命故事与AI课程交织,为山娃书屋注入了历史的厚重与传承的力量。
图8
三、意外相逢 持续回响
此次活动中,团队还邂逅了一位“编外志愿者”——来自南京林业大学的石宸林同学。他的母亲长期投身公益事业,与颜洁阿姨因爱心结缘,把孩子送来进行暑期实践。石同学在了解团队实践内容后,积极加入并准备了一节地理课,结合《航拍中国》的视觉震撼,为孩子们讲述祖国的山河地貌。这份“意外”的加入,为课程拓宽了视野。
山娃书屋的午后阳光温热,孩子们依偎着志愿者。短短四天时间,留下了太多温柔与牵挂。从烧龙虾到看萤火虫,从AI绘图到齐声合唱,每一个活动都成了他们“向阳”的记忆。团队还为书屋捐赠了内置教育资源的智能手机,不仅用于课程辅助,也为未来的持续陪伴留下“可延展”的空间。
为了扩大传播影响,团队同步开展了11小时29分钟的公益直播,累计吸引721人观看,获赞达5.8万,获得音浪值1680。不少网友留言“想加入”“想捐书”。这场跨越空间的互动,也让更多人看见:乡村儿童不只是“受助者”,也是故事的讲述者和未来的希望。
图9
四、数蕊破茧 码光成虹
“原来‘留守儿童’不是一个词,是一双双会笑、会唱的眼睛。”成员在实践日记中写道。这些笑容背后,是AI生成的画面、是歌声中重复的歌词、是镜头里晃动的书页,更是一次真正的“看见”。
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侯明铎在了解此次实践后有感而发,写下小诗《浣溪沙·赞颜洁办山娃书屋》:
留守儿童到自家,温馨书屋聚山娃。凝神阅读未喧哗。
似雨报刊滋嫩蕊,如泉典籍润新芽。初心未改共钦嘉。
在这个信息极度发达却情感逐渐稀薄的时代,有人选择翻山越岭,只为在一个小镇的书屋里,仔细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和期望。
图为颜洁阿姨介绍山娃书屋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期探索将“四力教育”嵌入专业实践,此次“向阳花开”团队的盱眙之行,既是响应国家政策与江苏省保障留守儿童权益部署的基层实践,更是高校知识、技术手段与乡村教育实现深度融合的生动样本。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传播技术重构教育生态的当下,团队以“技术+人文”双轨赋能乡村教育,充分利用AI、直播等前沿工具,让留守儿童从信息接收者蜕变为故事讲述者。
这场跨越山水的温暖之行,是一场关于传播的实践,更是一场关于情感、责任与希望的双向奔赴。
更新时间:2025-08-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