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给预制菜正名,否则会乱成一锅粥

前段时间西贝莜面村出了档子事,有顾客花不少钱买了份标注“现做”的莜面,结果吃着发现是预制菜加热的。

这事儿一曝光,网上直接炸开了锅,不少人喊着要抵制预制菜。

我当时看到这新闻也愣了下,后来仔细琢磨琢磨,这事儿好像不只是“预制菜能不能吃”这么简单。

争议的真面目

先说说西贝这事儿的后续,人家第一时间不是跟消费者好好沟通,反倒急着说“没欺骗”。

这操作就有点迷了,消费者要的是个说法,不是听你辩解。

本来可能只是个小误会,这么一弄,舆论直接发酵了。

网上分成两派,一派骂商家不诚信,一派说预制菜本身没毛病。

其实这争议背后藏着几个矛盾,消费者这边,既想吃饭方便还便宜,又盼着每道菜都是厨师现炒的。

商家那边呢,用预制菜能省成本提效率,可又不敢明说,怕消费者不买账。

这种互相揣着的心态,不出问题才怪。

更关键的是,大伙儿一吵起来就情绪化,没人好好聊聊预制菜到底是个啥。

预制菜不背锅

好多人把预制菜当成洪水猛兽,其实它就是现代工业的产物。

你看国外,日本一半多的人都吃预制菜,美国更是八成以上。

东京奥运会那时候,十万多运动员吃的餐食,九成都是预制菜,也没出啥食品安全问题。

国内现在吃预制菜的人还少,也就一成多。

但这两年需求涨得快,2024年市场规模都破五千亿了。

中国农业大学有位教授说,做得规范的预制菜,营养保存比反复翻炒的现做菜还好。

因为它用的急冻锁鲜技术,能把食材里的营养留住。

北京有家中央厨房用了预制菜后,出餐时间从一刻钟缩到三分钟,上海某中学用了之后,学生打饭等的时间少了一半还多,剩菜也少了。

食材损耗和能源消耗也降了不少,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行业里的潜规则

其实预制菜在餐饮行业早就不是新鲜东西了。

麦当劳的牛肉饼,全是中央厨房预制的,肯德基的炸鸡半成品,能运上千公里。

国内的真功夫、吉野家这些快餐品牌,预制菜使用率都超九成。

本来想这是行业常规操作,后来发现不少商家都藏着掖着。

不过也有例外,广州有家餐厅就明明白白写着“部分菜品用预制菜”,结果反倒受年轻人喜欢,营业额还涨了两成。

这说明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只是怕被蒙在鼓里。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抽检过,预制菜合格率快到百分之九十九,跟现做菜差不多。

出问题的大多是小作坊违规加东西,或者冷链运输不到位,这跟预制菜本身没啥关系。

正名才有出路

要是一直不给预制菜正名,行业可就乱了。

商家不敢说用了预制菜,一旦被曝光就完了,市场信号全乱了。

中国烹饪协会的会长说,再不搞清楚的标准,正规企业可能就被那些不规范的挤垮了。

更荒唐的是,有些餐馆外面挂着“没有预制菜”的牌子,后厨却偷偷用,这不是骗人嘛。

所以给预制菜正名很简单,餐馆大大方方公示用了哪些预制菜就行

然后得把标准定好,哪些能加添加剂,加多少,运输储存怎么弄,都得说清楚。

咱们消费者也得理性点,预制菜就跟冰箱、微波炉一样,就是个方便的工具。

预制菜真不是啥坏东西,有营养又高效。

现在的争议,说白了就是认知没跟上,信息不透明,监管还得加强。

给它正名不是帮谁说话,是让大家都能理性看待,只有信息透明了,监管到位了,市场才能健康。

不然咱们还得在“要现做”和“要方便”之间纠结,最后整个餐饮行业都得乱成一锅粥,那可就太不值当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美食   消费者   商家   行业   餐馆   理性   厨房   营养   中央   东西   餐饮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