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七十:一不喝,二不借,三不走,晚年幸福无忧

小区的傍晚,常常能看见72岁的李大爷和老伴一边慢慢散步,一边说笑。邻居老胡劝他:“老李,昨天不是还说想喝一杯吗?一起搓两把麻将,多热闹!”李大爷却摆摆手:“年纪大了,啥事都得悠着点。

喝酒是小事,可吃亏是大事!”周围人笑他“太谨慎”,可大爷自有他的“幸福秘诀”。他坚持“三不”“两不”,日子过得安稳自在。

可有人会好奇:这些坚持,到底有什么讲究?真能让晚年无忧吗?这背后的健康与生活智慧,或许比我们想象得更深刻,尤其是第三点,可能很多人都忽视了。

随着医学进步,中国“70岁古来稀”早已不再稀罕。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70岁及以上人口超9000万。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生理机能逐步衰退,慢性病患病率急剧上升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70岁后多种基础疾病风险比60岁时高出约28%。可如何避免“未老先衰”,延续晚年幸福?

不少老年朋友或许少有系统思考,而“一不喝,二不借,三不走”,其实正是对健康、经济、心理等多重风险的科学“防御”。

一不喝:人生七旬之后,酒更要慎

不少老人觉得,喝点小酒提提兴,可实际上,酒精代谢能力随着年龄大幅下降。哈佛医学院一项随访800位70岁老人发现,每周摄入酒精超过100克者,与同龄“滴酒不沾”对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出17.4%

劣质酒中的杂醇、甲醇成分,还能引发急性肝肾损伤。此外,老年人常有多种慢性病,药物与酒同服易出现不可预期的副反应。

还有一种“不喝”,叫“不喝闷酒”。孤独和情绪低落在老年群体中极为常见,心理咨询中心调研数据表明,七成老人偶有“闷闷不乐”,其中因“借酒消愁”引发睡眠失调、焦虑抑郁占比超20%

独自饮酒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因此,科学饮酒、及时求助,更有利于晚年健康和心理平衡

二不借:钱袋子捂住,幸福安全感才更长久

人到七十,无论积蓄多少,都要懂得为自己留后路。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调查指出,近40%的老人因借钱引发过家庭纠纷或经济危机,其中约12%的人因此耽误了必需的医疗开支

一旦急需用钱急救,亲友不还,往往陷入困境。尤其“借给孩子”这一点,最易触发情感纠结。其实,老人的赡养资金、应急医疗储备,是幸福晚年的保障。子女自立固然可喜,但老人“保命钱”更须捂紧。

还有人觉得“老朋友开口不好拒绝”,但心理学研究发现,回绝非紧急借款请求对亲情长期关系影响极微(2021年南京大学社交行为调研样本2650人)。因此,适度自我保护,合理理财,远比“情面周全”来得重要

三不走:远离风险,为幸福守住底线

这里的“不走”,其实包含着老人安稳生活的三条底线:

不走进赌场、不涉赌

数据显示,带有赌博行为的老年群体,遭遇财产损失且心理压力大,慢性病诱发概率高出一般人18%。部分老人被所谓“中大奖”“赢钱”的噱头吸引,往往把晚年积蓄输个精光,甚至影响家庭和谐。

不轻易远游、不入风险场所

老年人平衡感、体力明显下降,陌生环境更易诱发摔倒和意外伤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指出,70岁以上老人户外骨折发生率约为35.7/万人,是中年人的近5倍

偏远、复杂的旅游环境、陌生社要慎重涉足;同龄人结伴外出,选择正规旅行团,并随身携带紧急联系方式,是最基本的安全策略。

不卷入是非“风月”场所与陌生营销活动

不少商贩专盯老年人实施虚假宣传,高价卖保健品,甚至还有不法分子针对性诈骗、诱导损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2023年全国涉老年消费者投诉量环比上升15.2%。因此,老人要警觉、远离事端,保护自身权益。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人过七十需牢记 一不喝二不借三不走》

《人过七十,“两不喝,三不借,四不去”,都是啥意思?有啥道理》

《“钱不借二,礼不随三,情不给四”:七十岁后,你就明白了》

《钱学森说过“人再笨还能学不会微积分吗”这句话吗?有无确切 …》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养生   无忧   晚年   幸福   老人   慢性病   老年   风险   心理   中国   大爷   老年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