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州趣探 |  一桥跨古今!英德这座古桥,藏着两代人的生计与一辈子的乡愁

开栏语

千年英州,山水有灵。英德市融媒体中心推出《英州趣探》栏目!我们立足岭南古邑英州,以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烟火,带您深入岭南古城英德,解锁人文、美食、风景与历史的四重密码。让英德的山水诗意与市井故事跃然屏上。今天(11月21日)刊播《一桥跨古今!英德这座古桥,藏着两代人的生计与一辈子的乡愁》。

《英州趣探》线索提供:0763-2331695

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座桥,连起童年的河岸,也系着剪不断的乡愁。对于英德市横石塘镇仙桥村的村民而言,村口那座仙桥,便是这份乡愁最真实的载体——它或许是上学路上奔跑踏过的石板,是赶集时与乡邻并肩走过的热闹光景,更是祖辈口中代代相传的温暖。

仙桥位于英德横石塘镇仙桥村委,看似平凡,却藏着跨越千年的营造智慧。它全长28米,宽3.5米,高约7米,最令人惊叹的是其全桥采用不规则石灰石干砌而成,不见一丝灰浆痕迹。石块看似歪斜交错,实则凭借古人对角度与受力的精密计算,达成了稳固的力学平衡,堪称古代桥梁建筑的“活化石”。正因其非凡价值,仙桥于1995年12月被列为英德市文物保护单位

仙桥之“仙”,源于一段浪漫传说。据《英德县志》记载:“仙桥在下隅乡,世传有仙人以小石垒成二巩(拱)。”

相传舜帝南巡至此,仙乐缭绕,两位宫女留恋此地山水,奉命月夜建桥。尽管因道士作梗未能完工,但她们留下的金鸭、金扁担与豆腐仙人相助的 “豆腐石”,已成为守护一方的美丽符号。

仙桥的始建年代,如今已湮没于历史,成为一个遥远的谜题。目前能从《英德县志》中追溯的最早记录,是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乡人吴宗圣募资修补板石桥面,保留了“二拱嵌空”的结构;解放后,桥面又经扩建,以钢筋、混凝土加固并加宽。

正因源头成谜,“千年”的传说更显浪漫;而有据可查的“百年”修葺,则见证了它承载人间烟火的坚实岁月。两种时间在此交织,共同塑造出仙桥的独特气质。后来,“石角村”更名为“仙桥村”,也让这份与桥共生的传奇,永远烙印在地名之中。

褪去神话外衣,仙桥更是两岸百姓生活的坚实依靠。它曾是英德往来横石塘、云岭的交通要道,村民张克的回忆道出了它的深远影响:

这座桥对我们当地的建设和交通起了很大作用。解放后,我们这里建劳改场、公村铁矿,全靠这座桥打通陆路交通;劳改场、五七干校、上山下乡知青的往来,到七八十年代归侨返乡,乃至我们英德红茶的外运,都要经过仙桥和另一条水路,由此运往车站、火车站。”

仙桥贯穿了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集体记忆,是名副其实的 “经济动脉”,见证了“路通百业兴”的往昔。如今北侧新桥建成分流了车流,这座“老桥”虽卸下了繁忙的交通重担,却以英德市重点保护文物的身份,继续默默见证岁月流转。

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仙桥,便是仙桥村最深刻的文化密码。它从神话中走来,走入人间烟火,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生计与乡愁。千年传说流转,百年石桥依旧,仙人已渺,但情未改。

若想亲身体验这份跨越古今的传奇

不妨亲临英德横石塘镇仙桥村委

踏上古桥石板,触摸石缝间的历史

感受乡愁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以桥为眼

看见英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欢迎转发

一起守护这座

千年传说、百年风华”的仙桥

传承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英德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郭丹琢、刘灏、杨楚娴

编辑:杨楚娴

审核:郭丹琢

编审:赵映雪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旅游   英德   乡愁   生计   古今   英德市   千年   仙人   交通   桥面   活化石   烟火   县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