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W.n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如今,房子依旧是人生头等大事。
只是,这几年的情况风云变幻,人们除了关注市场走势,对一个人的观点也十分关注。
这个人就是黄奇帆。
一直以来,因其在房地产领域的预测多次应验和自身权威经历,黄奇帆对楼市的观点也备受关注。
如今,回过头去看他最近一次对楼市的预言,没想到今年已经部分应验,明年大概率也差不多。
那么下面咱们就一起来唠唠他这次预言的事,以及今明两年预言的楼市将何去何从?
曾几何时,那股建设的狂潮惊世骇俗。从1990年每年仅千万平米的新建量,到2017年飙升至17亿平米的巅峰,这规模简直是凭空再造了半个世界。
数据上,我们的人均居住面积直追发达国家,但这数字背后,是鳞次栉比的高楼,是紧密相连的邻里。这和美国人独门独院带花园的舒适感,显然不是一回事。很多人心头一颤:水流太急,总觉得早晚要出事,日本的泡沫破裂、美国的次贷危机,总被拿来反复警示。
不过,黄奇帆这位被不少人视为楼市“预言家”的人物,却提供了另一套观察视角。在他看来,中国的这场风暴,病根是内生的,照搬海外的经验,根本就是刻舟求剑。
问题的核心,压根不是金融衍生品玩脱了,也不是汇率出了岔子,而是两样东西狠狠地拧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几乎无解的死结。
想象一下,开发商在前些年玩命扩张,把大量的钱都变成了卖不出去的钢筋水泥,这些沉淀的房子,活脱脱就是堵塞航道的淤泥。
它不仅卡住了开发商自己的现金流,更搅出了可怕的“三角债”。过去,开发商玩的是一套极致的“空手道”,用银行的钱拿地,拖着施工方的钱盖楼,再用老百姓买期房的预售款来周转。
这就像一个高悬的风险链条,一旦房子卖不动,银行、供应商、建筑商,乃至于那些盼着新房的家庭,全被拖进了泥潭。
我们和美国次贷危机有个根本性的区别:他们的风险源头在居民端,零首付加杠杆。而我们这边,买房两三成首付是雷打不动的规矩,居民的杠杆相对可控。
真正的雷区,全集中在开发商那一头。他们用极少的自有资金,撬动了天文数字般的社会资源,筑起一道看似巍峨、实则一推就倒的“沙坝”。
当市场潮水退去,房子没人买了,这道沙坝就瞬间露了馅。现金流一断,整个体系立马面临系统性梗阻,指望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自己去疏通,代价大得谁也扛不住。
面对如此独特的困局,“国家队”的核心思路就八个字:“国家收购,改作公租”。
具体做法是,国家调动资金,以市场价的折扣,比如六七折,批量收购那些陷入困境的开发商手里的存量商品房。这步棋,看似是“救市”,实则是一次一举多得的战略重构。
国家资金注入,开发商有了救命钱,能还银行贷款,能给供应商结账,从而解开了“三角债”这个死结。这避免了大规模的破产潮,也让金融系统实现了一次“软着陆”,稳住了大局。
它是在开凿新的“灌溉渠”,去滋养民生。那些收购来的房子,不会再流回商品房市场搅乱价格,而是华丽转身,变成保障性租赁住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租房。
这不仅解决了进城新市民、年轻人的居住难题,更顺势把我国保障房的供应比例,从过去那可怜的5%左右,推向了发达国家20%到25%的健康水平。曾经可能引发洪灾的水,就这样被引向了最需要滋润的土地。
它在下游修建了一座新的“蓄水池”,为社会财富提供了新出口。这些公租房未来能带来稳定、可预期的租金回报。以此为基础,它们可以被打包成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投放到市场上。
这种金融产品,预计能提供比银行存款高不少的年化收益,比如4%左右。如此一来,老百姓手里的闲钱,就不用再挤破头地往楼市这唯一的通道里钻,而是有了一个相对安全、收益也说得过去的投资去处,财富也能真正实现保值增值。
所以,中国房地产这场风暴,既不是美国雷曼兄弟那样瞬间引爆,也不是日本式的漫长沉寂,它更像是一场在严密监控下的、有计划的拆弹行动。过程固然有痛,但每一步,都试图走在预设的轨道上。
那么,这条被改造后的河流,未来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黄奇帆的预测是,交易量将从巅峰时期的十七八亿平米,逐步回落并稳定在十亿平米左右。这个预测,透着对中国社会深层次变化的洞察。
过去三十年,大规模的城镇化浪潮,就像一场持续不间断的暴雨,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但现在,中国城镇化率已经逼近70%的天花板,能进城、想进城的人口红利正在悄然消退。
曾经的大拆大建时代基本落下帷幕,城市发展模式从“推倒重建”转向了“有机更新”。这意味着拆迁创造的新房需求,将大幅减少。
再者,“需求”饱和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我们人均住房面积已然达到一个高位,大多数家庭“有没有房”的问题早已解决,“好不好”的改善型需求成了主流,但这种需求释放起来,会更慢、更理性。
结婚人数的持续下降,以及年轻人对生活品质更高的追求,让“结婚必须买房”的传统观念正在松动。同时,连续几年的房价调整,也彻底打破了“房价永远涨”的神话,人们的观望情绪浓厚。
综合这些因素,未来房价走势大概率会呈现出一种“新常态”:整体涨幅会低于GDP增速,既不会暴涨,也不会暴跌,呈现出“稳中微调”的态势。当然,不同城市之间会有明显分化,人口持续流入的核心城市,房价依然有支撑。而人口持续流出的三四线城市,则可能面临更大的调整压力。
我们正在告别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进入一个更加平稳和理性的阶段。房地产这条曾经桀骜不驯的洪流,正被一套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哲学,驯服、改造,并最终被引导向服务于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航道。看懂这个大逻辑,或许比纠结于一时的房价涨跌,要重要得多。
黄奇帆:拐点过后,是房产商良性循环的开始——红星资本局2022-03-1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7335910476049789&wfr=spider&for=pc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