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独库公路”意外走红已经一年多,一批又一批户外爱好者从网上来到道火路(临济镇道佐场至火井镇,俗称寨沟竹海)。为丰富这条旅游公路的体验内容,临济镇寨沟村今年春天在李花盛开的时节推出皮缝秘境徒步线路,没想到一炮打响,引来众多徒步团队的关注,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徒步爱好者前往打卡,最多的时候有100多辆自驾车在道火路上排成了长龙,让静谧的山村热闹起来。不少人说,徒步旅游兴起多年,这应该是邛崃第一条被广大徒步团队自愿推广的徒步线路。
皮缝古道徒步需要两三个小时,这些慕名而来的徒步爱好者究竟感受如何?作为这条徒步线路策划者之一,我心里有些忐忑。为此,我给村上建议过,或可安排志愿者守候在出口,既可以提供咨询服务,又可以收集反馈意见,努力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满意而归。
其实,我本人并没有走过这条古道的全程,为完善徒步线路的旅游产品,我邀约林业专家顾老师去辨认沿途的花草树木,以便今后在徒步线路增加科普游学功能,展示生物多样性之美,毕竟这里紧邻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而且是2024世界园艺博览会分会场。同行的有自媒体人丹山映雪,从“邛崃独库公路”到皮缝秘境徒步线路,他是强劲的推手;还有因在抖音上讲邛酒出圈的文化达人蒲阳县令,他给皮缝古道上的景点取过名字。
早上9点,我们到达皮缝秘境。徒步线路入口在“邛崃独库公路”旁边,两侧是雄壮的悬崖峭壁,宛如大峡谷,当地人称这里为“皮缝洞”。我并没有听说过这里有什么洞,也弄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寨沟竹海公路的两旁,岩石几乎被茂密的竹林掩映着,只有皮缝峡谷才裸露出巨石巉岩,既险峻又壮观。左侧连绵不断地排列着八方巨石,蒲阳县令命名这个景点是“醉八仙”,我开玩笑说它们站得直挺挺的,不像喝醉了,叫“八大金刚”更贴切些。山崖下,一大片油菜地即将丰收,可以想象油菜花开时节,皮缝秘境给游客的第一印象必然很震撼。徒步线路入口停不了多少车,游客车辆只有停在道火路上。如果把这片油菜地开辟为简易生态的临时停车区,又会影响到自然景观的效果---寨沟村干部很纠结。
沿着碎石公路走几分钟,就到了寨沟村新铺的石径。先有幽深的黑龙潭,后有巨石被劈开形成的一线天,潮湿而阴冷的感觉让秘境的味道更加突出。徒步线路一开始就是高潮,最近常常刷到人们在此打卡的视频和照片。钻过两石之间的夹缝,来到清澈的小溪旁边,我们一直溯溪而上。顾老师一路指认目光所及的花草树木,从岩石上垂下的贯众,在荒草中脱颖而出的马桑绣球,刺向天空的香椿树,清翠欲滴的菖蒲,溪流中受到惊吓的小鱼,随时让一行人停下脚步,尽情感受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随后,我们登上了古色古香的大凤桥。桥的名字有点奇怪,可能跟当地人口中的大尽凤、小尽凤两座寺庙有关(“尽凤”两字根据当地人发音整理,究竟怎么写,各有说词)。一条陡峭的朝山古道出现在桥头,仿佛就要看见一些古迹了,我心里有些期待。拾级而上,岩石上有一龛不知什么年代刻的造纸祖师蔡伦像。寨沟竹海周边山区到处可见造纸作坊遗址和蔡伦像。蒲阳县令在石刻上方的一块石碑上,依稀辨认出“康熙”两字,佐证这尊蔡伦像雕刻于清代,一下子让我刮目相看。
古道尽头是盘山公路,在公路上走几分钟后,我们看见了“净峰寺遗址”的指示牌,这大概就是当地人口中的大小尽凤寺吧。又是一段朝山古道。山腰立着一座古碑,由龙子赑屃驮着。石碑因为顶部刻着九条龙,被称为“九龙碑”。邛崃境内像这样保存完好的石碑很少见,但它明显有些倾斜了,让人不免为它生出些担心来。碑上有很多文字,我不太看得清楚,听蒲阳县令说本土田野调查专家董伟抄录过,便打电话要了一份,由于既无断句又有脱落,读起来很困难。不过,我至少读到了“尽峰”和“景泰”,前者或为寺名,后者则说明这是明代碑刻。我们继续沿着古道上行,就像一群明代的朝圣者。果然,我们见到了一座寺庙的遗址,从荒草中露出的大石础诉说着尽峰寺昔日的辉煌。
告别尽峰寺遗址,走过一片桉树林,来到一条布满泥泞的公路,好像是为架设电力设施而建,我们走得深一脚浅一脚。这是徒步线路上感受最差的一段,不过也没多大影响,前前后后优美的景观抵消了它带来的不适。为尽量提升体感,我建议村上在泥泞路边铺些石板,至少可以避免游客鞋子沾满泥土。
几分钟后,我们望见了前方的远山和深谷,这表明我们已经到达了山顶,顿感心旷神怡。缓坡上的柑桔林正在开花,花香浓郁,沁人心脾。下坡途中有一户人家,房前屋后有苦丁茶,有楠木,还有板栗树,顾老师一一为大家科普。农家往下,又是一片高高低低的柑桔林,星罗棋布的红砂石点缀其间,丰富了画面的层次。
在柑桔林边缘,出现了“猴石梯”的指示牌,意味着徒步线路接近尾声了。紧跟着,我们在密林旁边看到了一户人家,院坝里有株高大的柚子树,树干高过了房顶。顾老师教我们认识了房前的皂桷树、杜仲树等等,从它们树龄可以看出这户人在这里至少居住了七八十年,如今只剩下一位老人独居的痕迹。
民居周围是一片楠竹林,楠竹笋长到一丈多高,仍然被笋壳严实地包裹着,像一根根神奇的石柱。竹林里隐藏着一口整石雕凿的古井,泉水无声注入井中,井底竹叶堆积,却丝毫不影响井水的清洌。
时值鸢尾花季,一丛丛粉紫色花朵把我们引到一个岔口。指示牌只指向猴石梯,顾老师带我们走上另一条小路,二十多米之外有几棵古树。第一棵长在岩石上,是朴树,树根紧紧包着石头;第二棵是高耸入云的柏树,近400年了;第三棵是枝繁叶茂的楠木,200多年了。
三棵树旁边有一段红砂石条砌成的堡坎,宏大而坚固,看得出这里曾经安居过显赫的大户人家。回到主路,我问从溪谷里长上来的大树的名字。顾老师把枝条拉到面前细看,说是梓叶槭,跟万福村发现的大片伞花木一样,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这条路上居然有这么多宝贝!
我们开始从猴石梯古道下山。当地人说这里因为猴群出没而得名,也有说是因为石径艰险,只有灵巧的猴子才能自如翻越。而丹山映雪在视频里把这条悬在山崖的石径叫作“挂壁古道”。
拐过路边山石,几根石柱映入眼帘,我一阵惊喜,峭壁上还镶嵌着寺庙!这就是“石庙子”,造像分上下两层,下层有三龛,右侧是齐天大孙,据说是为辖制山里的猴群;居中是神农氏,体现人们对五谷丰登的渴望;左侧是蔡伦,这是人们对造纸祖师的崇拜。上层也有三龛,分别是文殊、观音和普贤。
你无法界定这是佛教还是道教,川西人很讲实用主义,只要能够寄托美好愿景,不管儒佛道,神凡皆可供。石像旁边还有些因地制宜竖立的石柱,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蒲阳县令从中读出了“宋代文同”字样,说明石庙子历史的久远。附近岩壁上还有些石像,我们辨别不出是何方神圣。
我本想在猴石梯多呆呆,揣摩石庙子的神妙之处,但时过中午一点,大家已经饥肠辘辘,只好下山回到道火路,匆匆结束皮缝秘境之行。
2025年4月23日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