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他那天明明还好好的。”医院急诊科的一位主治医生在抢救室外摇了摇头,只说了一句,便再也不愿多谈。
今年高温天数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来得早,来得猛,气象预警几乎每天都在刷屏,可真正引起重视的,并不多。
尤其是年纪大的群体,很多人还抱着“我年轻时候晒太阳晒惯了”的旧观念,事实上,气候的变化不是人脑补的,它有数据,有身体作为证据。
热射病,不是气温高这么简单,它是体温调节机制在极端状态下崩塌的结果,并不是虚弱才会中招,相反,越是硬扛、越是认为自己“熬得住”的,越容易出问题。
环境通风这个事,看上去很小。有人觉得开窗通风就行了,但在高温天,开窗未必就是好事。
特别是在没有对流风的情况下,室内外温差几乎为零甚至室外温度更高时,空气流动不但不带走热,反而会让屋里变得更热。
真正有效的通风是有策略的,要看时间点、风向、房间布局,午后1点到4点之间,不建议开窗通风,尤其是南北朝向的房间,更容易形成热岛效应。
通风不仅是为了凉快,更是为了身体的散热通道保持畅通,人在闷热无风的环境里,汗液蒸发变慢,体内热量难以排出。
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会让核心体温持续升高,哪怕人感觉“好像没出汗”,其实已经在发热。这种“静默型”的升温更可怕,因为它让人没有警觉。
这里要打破一个错误观念:很多人认为开空调就不需要通风了,甚至把门窗紧闭以“提高制冷效率”。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给身体制造内压,人类不是冰箱里的牛奶,人不能完全依赖空调降温。人体还要呼吸、还会产生湿热,还需要气体交换。
不开窗的空调环境,会让空气饱和度上升,换句话说就是“闷”,这比高温本身更让人难受。
最好的办法,是空调开启时,每隔一两个小时开启对流通风10分钟,再配合湿度调节,这种节奏才能让身体真正降温,而不是假象凉快。
另外一个被低估的问题,是对“高温时段”的轻视,常有人觉得早上或傍晚出门就没问题,其实不一定。
因为热辐射是滞后的,一般在下午三点左右达到峰值,但余热残留会在晚上八点以后才真正消退。
如果这时去室外锻炼或长时间暴露在水泥地、柏油路等热量蓄积强烈的区域,反而比中午更危险。
人的体温调节和气温之间的关系,是滞后的,不是同步的。很多人正是因为这个时间差而中招,感到“出门时挺好,回来就不行了”。
再说所谓的“早上不晒太阳没事”,其实紫外线在清晨8点后就已经开始升高,配合高湿度和城市热反射,很容易形成“热毒气团”。
在户外活动时,这种混合污染和高温共同作用于皮肤和呼吸系统,疲劳感、体力消耗会更快积累,尤其在城市中,这种效应更为明显。
衣物选择这件事,表面是穿搭问题,实际是调节机制的配合,高温下,衣物是调节皮肤与外界热交换的媒介。
宽松、透气、浅色这些要素,不是为了“看着舒服”,而是减少热量吸收、促进汗液蒸发。
浅色衣服反射太阳光,减少皮肤负荷,宽松衣物有空气层缓冲,透气材质则有助水分挥发。
如果只追求防晒而穿得过厚、过紧,反而让体表散热变差,体内热堆积更快。一些所谓的“防晒外套”如果材质不对,密不透风,还不如不穿。
更隐蔽的问题在于贴身衣物,很多人夏天穿合成纤维制成的内衣,虽然快干,但其实不透气。
这种衣物容易积热,贴在皮肤上又不利于汗液蒸发,是造成热疲劳的一个常见源头,高温下最适合的,是棉麻类轻薄面料,它们不一定高科技,但符合人体本能需求。
大家还忽略了一个现象:流汗后不及时更换湿衣,容易使皮肤表层保持潮湿状态,这种状态下,热量不易散出。
身体以为自己“还没降温”,于是进一步分泌汗液,进入恶性循环,穿对衣服只是第一步,及时更换、更通风才是关键动作。
很多人会觉得,身体健康就不怕高温,这种想法毫无依据。人的体温调节系统不是靠“健康”来定义的,而是靠适应能力。
哪怕是平时血压正常、心肺功能良好的人,也可能在热环境下快速失衡,不是身体强壮就能扛热,真正有用的是顺应节律、减少负担。
更有意思的是,现代人饮食也在改变。高脂、高糖饮食会增加体内热生成,而水分摄入减少、电解质摄入不足,让散热过程受阻。
整个人的身体状态,变得更“封闭”。从外到内,身体越来越像一台老化却又被高负荷运作的机器。
所以问题不只是热,也不只是身体,而是整个生活方式的错位,高温只是导火索,而真正的易感因素,是身体已不再适应“自然”的能力。
接下来要问的是——为什么长期生活在空调环境中,会导致身体对高温的调节机制变差?
人在空调环境中时,体温处于恒定状态,汗腺被动地维持低活跃度,这时候汗腺细胞减少分泌训练机会,导致功能逐渐衰退。
再看血管,高温时皮肤表层的血管需要扩张,把热量带出体外,但在恒温状态下,血管壁的弹性反应变差,无法快速响应热刺激。
这种变化不会立刻显现,而是潜移默化地削弱了人体的应激机制。等到真正需要调节时,身体已经“来不及”。
除了生理层面的懒惰,还有神经调控的迟钝,长时间的恒温生活,会让下丘脑的温度调节中枢失去敏感性,它不再对体温升高做出快速反应。
热应激蛋白表达减少,身体内部的“警报机制”也就失去了效率,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在高温中“没预兆地”晕倒,其实预兆不是没有,而是身体没有及时发出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热射病去世的老人飙升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王涛,赵悦,王猛,等.热射病院前急救专家共识(2024版)[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5,50(03):245-253.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