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比利时网红尼尔(Neal)和塞内(Senne)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这段 “艺术潜入” 视频,瞬间引爆全球舆论。
令人震惊的是,这场看似荒诞的恶作剧,发生在卢浮宫10月19日重大珠宝盗窃案后安保 “全面升级” 的敏感时期。
两个年轻人用可拆卸的乐高画框和卷成筒状的画作,轻易突破了这座百年博物馆的防线。

据《费加罗报》媒体报道,这起事件的完整过程被两位创作者全程记录。
尼尔和塞内携带拆解后的乐高画框零件与卷状自画像,伪装成普通游客进入卢浮宫。
按照博物馆规定,超过55×35×20cm的物品禁止带入展厅,但拆解后的乐高零件和卷状画作因体积小巧,顺利通过了安检门。
进入《蒙娜丽莎》所在的德农馆展厅后,两人趁着闭馆前一小时的人流间隙,在展厅角落快速组装画框。
乐高零件的拼接无需工具,全程仅耗时3分钟。

原本计划将自画像挂在《蒙娜丽莎》正旁墙面,但该区域因是核心展区,部署了4名固定警卫和流动巡逻人员,他们最终选择在数米外的次要墙面完成悬挂。
视频中显示,两人挂好画作后未做停留,以正常参观的姿态快速离场,全程未被安保人员察觉,直到次日博物馆开馆后,工作人员才发现这幅 “异类作品” 并取下。
这并非尼尔和塞内首次挑战公共场所的安保底线。
《巴黎人报》梳理了两人的 “冒险档案”,他们曾潜入比利时根特美术博物馆,用同样的可拆卸画框将自画像挂进古典绘画展厅,直到闭馆时才被发现。

更令人咋舌的是同年5月31日的欧冠决赛,两人提前27小时潜伏在慕尼黑安联球场的厕所隔间,靠自带的压缩食品和瓶装水熬过漫长等待,最终混入观众席免费观看了这场全球直播的顶级赛事。
这些行为在社交平台为他们吸引了数百万粉丝,其账号简介中赫然写着 “用行动测试规则边界”。
但此次卢浮宫事件的性质更为特殊,距离10月19日该博物馆皇家珠宝展区盗窃案仅过去不到一个月。
当时窃贼趁闭馆维修期间,破坏展柜盗走3件18世纪的皇室珠宝,价值超过200万欧元,案发后卢浮宫宣布启动 “最高级别安保强化措施”,包括增加警卫人数、升级安检设备、延长巡逻频次等。
而网红的成功潜入,无疑给这份 “强化措施” 打上了问号。

事件发酵后,卢浮宫官方尚未发布正式回应,但博物馆官网的参观规定显示,“禁止携带任何艺术品或古董入馆”“未经授权不得在展厅内进行公共展示” 等条款赫然在列。

法国文化部长的一名发言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类行为严重违反了博物馆管理规定,不仅干扰了正常参观秩序,也给安保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安保专家指出了此次事件暴露的两大漏洞,安检标准存在盲区,卢浮宫的安检主要针对武器、易燃易爆物品等危险物品,对乐高零件、卷状画作等看似无害的物品缺乏针对性检查。
展厅监控存在死角,核心展区的高密度警卫部署导致次要区域成为 “安保真空带”。
值得注意的是,10月的珠宝盗窃案同样发生在非核心展区,窃贼正是利用了该区域闭馆后的监控盲区实施盗窃。

近年来,全球多地博物馆都曾遭遇类似的 “安保挑战”。
2023年,一名环保主义者在伦敦国家美术馆向《向日葵》泼汤,2022 年柏林新博物馆曾被网红潜入拍摄 “夜宿博物馆” 视频。
这些事件背后,是数字化时代博物馆面临的共同困境,既要保障海量珍贵文物的安全,又要满足公众的参观需求和体验感。
卢浮宫作为全球客流量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年均接待游客超过900万人次。

为了平衡安全与体验,该馆一直采用 “适度安检” 模式 —— 不强制开箱检查、不使用全身扫描仪,以避免给游客带来不便。
但此次事件证明,这种 “人性化” 模式在面对精心策划的潜入行为时,难以形成有效防御。
业内人士建议,博物馆可借鉴机场的分级安检制度,对核心展区游客实施更严格的物品检查,同时利用 AI 监控系统覆盖展厅死角,在不影响参观体验的前提下提升安保强度。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