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40年!要么汉化,要么破产,西餐品牌开始讨好中国



你敢相信吗?


现在吃早餐的人多数都去肯德基了!跳完广场舞的阿姨来这里点油条配豆浆,年轻白领点了老北京鸡肉卷外卖当早餐。


甚至周末时,学生党都来品尝新出的麻辣小龙虾汉堡。很难想象,这还是40年前刚登陆中国卖炸鸡的肯德基吗?



细细观察,除了肯德基,麦当劳的鸡肉卷和豆浆油条也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其实,西餐入华的演变史,从高高在上到融入日常本质上是一部不汉化则出局的生存进化史。



细数西餐入华的时间,还是回溯到1987年。


那一年的11月,肯德基在首都北京开出一家拥有500席位的快餐店,这是当时中国大陆第一家西式快餐店,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门店。


门店开业当天,排队队伍长达数百米,有人甚至从外地专程赶来。


儿时的孙浩就曾跟随父亲见到过第一家肯德基,当时闻到香味他就走不动路。


后来父亲还是忍痛为他买了套餐,他不仅吃光了,还将炸鸡盒子带回学校跟同学炫耀。



要知道当时一份原味鸡套餐售价是20元,相当于普通工人3天的工资,但依然挡不住消费者的热情,首店单日营业额创下全球肯德基门店纪录。


肯德基的成功轰动美国,麦当劳和必胜客紧随其后来到中国,但这些品牌在初期无疑都带着强烈的“西式滤镜”。


比如说必胜客要求服务员手把手教顾客使用刀叉,麦当劳的门店装修完全复刻美国标准,菜单上只有汉堡、炸鸡、披萨等纯西式产品。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国际交流有限的年代,西餐不仅是食物,更是“高端生活方式”的象征。


甚至还发生过新人选择在麦当劳举办婚礼,用三层披萨代替蛋糕,象征分享西式幸福。



这一时期的西餐品牌普遍采取“高傲姿态”,坚持全球标准化。


自此,这些西餐品牌开启了中国长达40年的快餐经济,但直到2000年,中国本土快餐寥寥无几。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加速腾飞,西餐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肯德基和麦当劳开始加速门店扩张。


但随着新鲜感消退,消费者开始抱怨“汉堡吃腻了”“披萨不符合中国胃”,本土品牌趁机崛起。




这一时期,德克士推出香辣鸡翅,华莱士以低价策略抢占下沉市场,中式快餐品牌开始学习西式快餐的标准化运营,形成双向竞争的格局。


面对市场新变化,头部西餐品牌开始试探性汉化。


2002年肯德基率先推出海鲜蛋花粥、香菇鸡肉粥等粥品,反映良好之后,在2003年开始对墨西哥卷饼进行创新,并取名为老北京鸡肉卷,上市即创下单店单日销量破千的纪录。



麦当劳也在2002年推出专为中国市场研发的板烧鸡腿堡,采用0油煎制工艺,贴合中国人对健康热食的偏好,至今仍是不辣汉堡销量冠军。


这一时期的西餐市场规模从50亿元飙升至500亿元,但竞争逻辑已悄然改变:不再依托品牌溢价,开始研究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开始初步汉化。


真正出现汉化决胜的关键是本土品牌的入局,尤其在2011年,中国餐饮市场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


一方面,肯德基、麦当劳加速本土化深耕,门店数分别突破1.2万家和7800家。


另一方面,本土品牌强势逆袭,塔斯汀提出“中国汉堡”概念,用现烤中式堡皮搭配北京烤鸭、麻婆豆腐等馅料,成为餐饮界一匹逆袭的黑马。


数据显示,塔斯汀在2024年的门店数已突破8000家,比肩在中国深耕30多年的麦当劳。


有意思的是,这一时期,主动汉化的西餐品牌持续增长,坚持西化的西餐举步维艰。


以汉堡王为例,2005年进入上海后,长期坚持西式菜单和高端定位,7年仅开出52家门店,截至2025年门店数约1250家,单店年销售额仅40万美元,不足法国门店的零头。



于是,2025年汉堡王中国被CPE源峰以24.8亿元收购83%股权。汉化的对外表现形式是外资品牌集体跟中国资本合作。


最成功的案例是麦当劳中国更名为金拱门,其门店数从2400家增至7800家,系统销售额增长超200%,盈利65亿。


为什么西餐品牌甘心丢失控制权,让本土运营主导呢?



究其根本是在中国有利可图,麦当劳股东公开表示对中国市场表现十分满意。


但饮食文化是国人最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大家对“热食、熟食、调味丰富”的偏好,让坚持西式原味的品牌难以立足。


红餐给出的数据是72%的中国消费者认为“西式快餐太单调”,68%的人更倾向选择“融合中式口味的西餐”。


中国消费者跟其他国家的口味偏好明显不同,我们早餐偏爱热粥、油条等传统食物,正餐注重咸香、麻辣等复合的调味,哪怕用西餐,也要求食品既热乎又入味。



从肯德基的粥、必胜客的烤鸭披萨、麦当劳的板烧鸡腿堡的创新可以看出,迎合中国胃,确实赚得盆满钵满。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赛百味,因其坚持“生冷、口味清淡”的饮食理念,始终未能得到大家的青睐。


网友的评论直白又真实:“赛百味的冷三明治冬天吃太难受,还是热乎的中式汉堡更对味。”


这些声音的背后,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强大惯性,也是西餐汉化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国内本土品牌的“降维打击”。


西餐品牌的汉化,既是主动适应,也是被动求生,但随着本土餐饮品牌崛起,市场竞争转向本土化能力的较量,也倒逼外资品牌加速调整。


本土品牌的优势在于懂自己人,它们更了解区域口味差异,更擅长控制成本适配大众消费能力,也更熟悉中国的渠道布局和营销玩法。


以塔斯汀为例,这是一家2019年成立的本土品牌,以“现烤中式堡皮+中式馅料”为核心,推出中式汉堡。


如今打开任一软件,搜索塔斯汀,都能看到它在互联网上直播不间断,优惠团购全天在线,在总公司的广告辅助下,其布局堪称完美。



其门店数从2023年的3533家暴涨至2024年的19350家,市场份额达37.9%,直接冲击麦当劳、汉堡王的市场地位。


面对这种竞争,外资品牌若不汉化,就会陷入定位模糊的境地。既失去高端光环,又拼不过本土品牌的性价比和口味适配度。


汉堡王的困境就是前车之鉴。由于本土化不足,它既无法突破至高端市场,又难以在中低端市场对抗华莱士和塔斯汀,近两年已关闭约200家门店。


连汉堡王的加盟商都无奈表示,塔斯汀的中式汉堡卖15元,我们的传统汉堡卖25元,消费者自然选更懂他们的。


汉化最直接的原因是市场逻辑,从消费习惯到渠道结构,从营销玩法到资本逻辑,我国都与西方市场存在巨大差异。


西餐品牌想在中国混,自然要适配中国的市场。


从消费习惯来看,我国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和社交属性。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麦当劳的“1+1套餐”,都是精准把握“性价比”心理的营销案例;必胜客的下午茶、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则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


网友评论:“星巴克的咖啡不一定最好喝,但门店环境适合聊天办公,这就是它的竞争力。”


从渠道结构来看,中国的外卖渗透率和数字化程度在全球遥遥领先。


截至2024年底,中国在线外卖用户规模超5.5亿人,餐饮外卖渗透率达25%,从资本逻辑来看,中国资本对本土市场的理解更深刻。


毕竟中信资本改造麦当劳中国的案例,足以证明蛋糕放在合适的人手里才能拥有市场。



如今CPE源峰赋能汉堡王中国,本质上也是想借助本土资本的资源优势解决供应链、选址、运营等本土化难题。


但强强联合是否在中国市场持续打出王炸,还要看消费者的注意力落在谁家。


-END-


参考资料:

36氪:《麦当劳中报出炉,全球高层说鸡肉推高了在华业绩,重申今年1000新店目标,正参考中国会员经验算效益,将强攻饮品和早餐》

新华网:《西式快餐品类发展报告2025发布:市场规模增速领跑小吃快餐领域,产品创新迭代加速》

人民网:《改革开放40年:那些外企与中国人的美妙相遇》

锐察局:《要么汉化,要么破产,西方餐入侵中国40年,为啥会从高傲变成讨好》

每日经济新闻:《汉堡王中国,也被卖了!买家曾投资蜜雪冰城、老铺黄金、泡泡玛特》

作者:乔伊尔

编辑:歌

#头条深一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1

标签:美食   西餐   中国   汉化   品牌   麦当劳   肯德基   本土   市场   必胜客   快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