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郓的来历。
鲁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季孙行父修筑郓邑,故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高桥镇徐家荣仁村;郓邑是鲁国为防御莒国而建,建成后曾长期成为莒鲁争夺及军事对抗的焦点和前线;防御作用的城邑势必有军队屯积,这也为郓字“从邑。军声”的构成及其含义做了注解。此郓邑被称为东郓邑。

28年后的鲁成公四年(前587)为防晋国威胁,鲁国在与晋国和卫国相近的济水东岸边境修筑了第二个郓邑,故址在今郓城张营一带,被称为西郓邑。
从这里看,郓最初产生于军事防御,第一次出现并非在今天的郓城。第二次出现的郓邑在今郓城县内。后其地先后属鲁、齐;秦朝属东郡;西汉,属兖州东郡,境内先后置黎县、廪丘县。东汉属兖州路济阴郡,废黎县并入廪丘县。三国,属魏兖州东郡,廪丘为兖州治所。晋、十六国,属兖州濮阳国。北朝,析廪丘置清泽县,属济州东平郡。但在长达近千年的时间内,郓城这方地域一直没有以“郓”相称。直到隋开皇四年(584年),清泽县改名万安县。开皇十八年(598年),万安县改名郓城县,这才是郓城县第一次正式出现。

我们再来看一下郓州。隋开皇十年 (590),改东平郡置郓州,治所在万安县 。从这里可以看出郓州郓城要早8年。而且因为郓州治所在万安,所以将万安县改成郓城县。
大业初年,郓州又被改为东平郡。唐武德初,东平郡再次被改为郓州。贞观八年 (634),郓州治所移至须昌县须昌城 (今山东东平县西北)。至此,郓城成为郓州治所的时间仅44年。
此后郓州治所一直在东平境内的须昌城。宋咸平三年(1000),须昌城被洪水淹没,至今仍埋在东平湖底下。当时太守姚炫上奏朝廷,于东平王陵山前修建新城,作为州治所在地。也就是今天的东平县州城。宋宣和元年 (1119) ,郓州改为东平府。
郓州从一开始出现到被取消前后一共529年,在这500多年间,郓城作为郓州州治时间仅为44年,其他时间均在东平。后须昌古城又被作为唐朝天平军节度使治以及天平县治等治所,一时风光无限。

郓州州治及天平军节度使在在东平期间,李白、白居易、高适、王维、韩愈、李商隐等很多唐代大诗人先后到东平,留下了很多“郓味”十足的诗篇。比如韩愈所写的《郓州谿堂诗》, 王维所写《送郓州须昌冯少府赴任序》,刘禹锡《酬郓州令狐相公官舍言怀见寄兼呈乐天》 ,韩翃《赠郓州马使君》 ,李商隐《灵仙阁晚眺寄郓州韦评事》等等。
综合分析,郓州名称可能来自于郓邑,但当时的郓邑并不是行政区划所在,只不过是驻军之地,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军营而已。
但因其长年治所在东平,而且历史上名人多到东平,而且留下了很多诗作和故事,故东平才能古称郓州,自然“郓”味十足、“郓”味自然更浓。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