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国际商界最大的瓜,必须是海康威视在加拿大上演的"绝地反击"——前阵子加拿大政府还喊着"国家安全"要把人扫地出门,结果没几天,海康反手就把加拿大总检察长告了,现在不光没关门,还恢复正常运营了!这剧情反转得比电视剧还刺激,网友都看乐了:合着加拿大政府这波操作,是给海康做了波免费宣传?还是说,所谓的"国家安全审查",其实就是纸老虎,一捅就破?
要说清楚这事儿,得先捋捋时间线。6月27号,加拿大一个高级官员突然在社交媒体上炸雷,说经过"国家安全审查",认定海康威视继续在加拿大运营会"损害国家安全",下令人家立刻停止所有业务、关闭在加公司,连政府部门买海康的产品都禁了。这消息一出,不少人懵了:海康在加拿大做了这么多年生意,摄像头卖得好好的,咋突然就"威胁安全"了?是摄像头会偷偷拍加拿大总理办公室,还是硬盘里藏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结果加拿大政府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你问它"证据呢",它就含糊其辞说"有风险""可能威胁";你问它"审查过程咋走的",它就支支吾吾说"这是机密"。中国商务部当时就忍不住了,直接开怼:这就是典型的"泛化国家安全",把经贸问题政治化,过程不透明,结果全靠猜,纯属耍流氓!
更有意思的是,加拿大政府大概以为这事儿能"快刀斩乱麻",没想到海康根本不按套路出牌。7月7号,海康直接发公告:我们加拿大公司已经向总检察长提交申请,要求对政府的禁令进行"司法审查"——说白了就是"法院见";而且,已经跟总检察长达成协议,在法院裁决前,先恢复正常运营。
这就等于啥?等于加拿大政府刚喊完"你给我滚",结果自家司法系统过来说"等等,让他先坐着,事儿还没查清楚"。这脸打得,估计加拿大那个发社交媒体的官员,现在想删帖的心都有了。
一、加拿大这波"禁海康",演的哪出戏?
要我说,加拿大这次禁海康,与其说是"国家安全审查",不如说是"政治跟风现场教学"。这些年,美国为了打压中国科技企业,把"国家安全"这四个字玩成了万能借口:华为5G"威胁通信安全",大疆无人机"威胁数据安全",现在轮到海康,就成了"摄像头威胁国家安全"。合着中国企业做啥都不安全,只有把市场让出来给美国企业,才算"安全"?
加拿大作为美国的"头号小弟",这些年没少跟着大哥"表演"。前几年帮美国抓孟晚舟,结果被中国反制,猪肉、油菜籽卖不出去,损失了几十亿,最后还不是灰溜溜把人放了?这次禁海康,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又是在给美国"表忠心"——毕竟美国早就把海康列进了各种"制裁清单",加拿大现在跳出来禁海康,无非是想告诉美国:"大哥你看,我跟你一条心!"
但问题是,演戏也得看场合、看剧本啊。美国禁华为,好歹还编了一堆"证据"(虽然后来被证实是瞎编的),加拿大倒好,啥实锤没有,光靠一句"我觉得你不安全"就想把人赶走?这操作连自家法院都看不下去了——你说禁就禁?那要法律干嘛?要司法审查干嘛?
更讽刺的是,加拿大一边喊着"国家安全",一边离不开中国企业的产品。就拿海康来说,在加拿大卖的大多是民用摄像头,超市防小偷、小区监控、仓库管理,哪样离得开?真要全禁了,加拿大企业要么花高价买美国产品,要么就得忍受监控系统瘫痪。到时候老百姓骂的,还不是加拿大政府自己?
二、"国家安全"这口锅,到底有多沉?
这些年,"国家安全"快成了某些国家搞保护主义的"遮羞布"。以前做生意,讲究"质量好、价格低、服务到位",现在倒好,不管你产品多好,只要你是中国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上来先扣一顶"国家安全"的帽子。这就好比两个人下棋,你好不容易快赢了,对方突然把棋盘掀了,说"你这棋子长得像我仇家,这盘不算"——纯属耍无赖。
加拿大这次对海康的"审查",就是典型的"三无产品":无证据、无标准、无程序。海康自己说了,进加拿大市场这么多年,当地的法律条文比自家产品说明书都熟。税务报表做得比处女座的笔记还工整,数据存储严格遵守加拿大隐私法,连员工招聘都优先本地人——就这,加拿大政府还说人家"不安全",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是骨头里挑鸡蛋啊!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所谓的"国家安全威胁",根本就是个伪命题。海康的摄像头,核心技术是光学镜头、图像算法,这些跟"国家安全"八竿子打不着。真要担心数据安全,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检测、数据本地化存储来解决,没必要一上来就"禁止运营"。说白了,就是不想让中国企业在加拿大赚钱,想把市场留给自己人或者美国大哥。
但这种"泛安全化"的操作,最终坑的还是自己。全球经济现在啥样?大家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好不容易有笔生意能做,你非把它搅黄了,图啥?加拿大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利益要不要了?中国是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每年几百亿加元的生意,真要把中国惹毛了,反手来个反制,加拿大的木材、矿产、农产品卖给谁去?到时候老百姓上街抗议,看加拿大政府怎么收场。
三、海康凭啥能"复活"?合规+法律,两手都硬
这次海康能在加拿大"绝地反击",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没跟加拿大政府"硬碰硬",而是拿起了法律武器。你政府说我不安全,行,那咱就上法院,让法官看看谁有理。结果呢?加拿大总检察长直接怂了,同意在法院裁决前让海康恢复运营——这说明啥?说明加拿大法院也觉得政府这事儿办得不地道,至少程序上站不住脚。
这背后,离不开海康多年的"合规内功"。这些年中国企业出海,吃过不少"合规亏",比如不了解当地劳动法被罚款,不懂数据隐私法被起诉。但海康显然吸取了教训,在合规上花了大功夫:专门成立了国际合规团队,把全球主要市场的法律条文摸了个透;跟当地律所、咨询公司长期合作,有事儿随时能找到人;甚至连员工培训都把"合规"当成必修课——就冲这,加拿大政府想挑刺都难。
更重要的是,海康敢跟政府"对簿公堂",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以前中国企业出海,遇到不公平待遇,要么忍气吞声,要么打道回府,总觉得"胳膊拧不过大腿"。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企业有钱了、有技术了,腰杆也硬了。你敢用行政手段欺负我,我就敢用你的法律反击你——毕竟在现代社会,再牛的政府,也得在法律面前低头。
这次海康和加拿大总检察长达成的"恢复运营协议",其实就是一种"阶段性胜利"。虽然最终结果还要等法院裁决,但至少说明加拿大政府的禁令站不住脚,海康的合规和清白得到了初步认可。这事儿要是放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那时候中国企业在海外,哪有底气跟政府叫板?
四、中加经贸:别让"政治焦虑"毁了真金白银
中国商务部说得够明白了:加方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还会影响两国企业合作信心,对中加正常经贸合作带来干扰和破坏。这话可不是吓唬人,而是大实话。
中加经贸合作这些年其实挺不容易的。加拿大有资源,中国有市场,本来是"天作之合"。中国从加拿大买石油、钾肥、海鲜,加拿大从中国买电子产品、轻工业品,大家各取所需,赚得盆满钵满。但这几年,加拿大老是跟着美国掺和中国内政,今天禁这个企业,明天查那个项目,把好好的生意搞得乌烟瘴气。
就拿这次海康事件来说,加拿大政府可能觉得"禁一个企业而已,没啥大不了"。但企业不是傻子,看到海康被这么对待,其他中国企业还敢去加拿大投资吗?本来想去加拿大开厂的,现在估计得掂量掂量:万一哪天政府心情不好,也给我扣个"国家安全"的帽子,咋办?到时候投资打水漂,找谁哭去?
更别说加拿大自己的企业了。中国市场这么大,加拿大的龙虾、蓝莓、木材,多少指着中国吃饭。要是中国企业在加拿大受了委屈,中国老百姓一生气,不买加拿大的东西了,加拿大企业不得哭晕在厕所?前段时间加拿大油菜籽被中国拒之门外,多少农场主破产,加拿大政府忘了?
说白了,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不是"零和博弈"。你今天为了讨好美国,把中国企业赶走,明天美国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转头就把加拿大卖了——这种事儿美国又不是没干过。加拿大要是真聪明,就该赶紧纠正错误,别再把"国家安全"当儿戏,好好跟中国做生意,才是正经事。
五、中国企业出海:从"佛系"到"硬核",该硬气时就得硬
海康这事儿,给所有中国出海企业提了个醒:遇到不公平待遇,别怂!合规是底气,法律是武器。人家跟你讲规则,咱就跟他讲规则;人家想耍流氓,咱就用规则的大棒敲回去。
以前中国企业出海,总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到问题能忍就忍。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企业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这些领域,早就不是"追赶者",而是"领跑者"。有实力了,就该有脾气;有技术了,就该有底气。
当然,硬气不代表鲁莽。海康这次就做得很聪明:不搞街头抗议,不打舆论骂战,直接走法律程序。这既显得专业,又能在国际上争取同情——你看,加拿大政府不讲理,我们只能找法院评理,多委屈。这种"以柔克刚"的操作,比喊口号有用多了。
未来,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类似的"安全审查"肯定还会遇到。但只要我们把"合规"这门课学好,把"法律"这个武器磨亮,就不怕别人耍花样。毕竟,在国际市场上,光靠"忍"是换不来尊重的,只有手里有"家伙",腰杆才能硬起来。
最后说句实在话,加拿大这次禁海康又让恢复运营,闹了个大笑话。这事儿告诉我们:想拿"国家安全"当挡箭牌,得先问问自家法院同不同意,再看看企业手里的法律武器利不利。下次再想搞这套,建议加拿大政府先排练一下,别演砸了,多尴尬。
而对中国企业来说,海康这波操作,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维权教科书"——别慌,别怕,合规做好,法律走起,该硬气的时候,就得硬气!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