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中国商务部一纸公告引发热议,内容是从11月10日起,调整不可靠实体清单和出口管制名单,主要针对今年3月4日和4月4日发布的两份公告,一共涉及31家美国实体。
对其中15家美国实体彻底停止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另外16家则是暂停相关措施一年。
国内企业如果要向这些实体出口两用物项,还是要根据规定提交申请,等审查结束获得批准才能继续推进合作。

在我们宣布这个消息的前一天,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也有动作,决定即日起取消对中国芬太尼类商品10%的额外关税,暂停中国锂电池、光伏组件的进口限制审查1年。
很明显,这不是美国或者中国单方面让利, 而是“你动一步,我动一步”的对等互动。
今年特朗普再度上台之后,贸易施压的节奏就没停过。
3月,将50多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精准瞄准AI、超算这些关键领域,意图卡住中国产业升级的脖子。
但中方的反制没手软。你列我的企业,我就对等回应。

3月4日、4月4日,商务部接连发布两则公告,合计将31家美国实体纳入出口管制名单,其中就包括通用动力、洛克希德·马丁的相关子公司这些涉军工、敏感技术的企业。
管控的核心是“两用物项”,那些既能民用、又可能被转作军用的精密设备、特种材料,直接禁止向这些美企出口,以此守住国家安全的底线。
这一回合的较量持续了一段时间。
直到5月,中美在日内瓦举行经贸高层会谈,才出现了第一个转折。
美方当时承诺取消91%对华加征关税,暂停24%的“对等关税”90天。
中方也相应暂停了对28家美企的出口管制措施。

这次“试水”很关键,相当于给紧绷的经贸关系松了口气,也为后续的吉隆坡磋商埋下了伏笔。 10月底的吉隆坡磋商,更是把“对等”两个字摆到了台面上。
美方明确表示,要取消10%的芬太尼关税,暂停“50%穿透性规则”等技术管控措施1年。
中方则回应,调整31家美企的管控清单。
11月4日,美方先落地关税调整,11月5日中方就跟进公告,11月10日正式实施。
这个时间差,把“行动对行动”的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更有意思的是,调整清单不等于全盘放松。
9月25日,商务部才把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等3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理由是它们“向敏感地区转移军民两用技术”。

一边给合规的美企“松绑”,一边对风险实体“加码”,这就是在精准区分“可合作对象”和“风险对象”,把博弈的主动权牢牢抓在手里。
而且就算31家美企被移出了管控名单,出口申请的审核流程也没取消。
这可不是走个过场,而是中方留的“安全阀”。
要知道,“两用物项”的风险从来都存在。
如果取消审核,这些物项一旦被美企转作他用,最终可能反过来威胁中国安全,那之前的调整就成了“自拆城墙”。
此外这个审核流程,也是“动态管控”的关键。

要是未来美方翻脸,重新加征关税、新增中企清单,中方随时可以通过“暂停审批”快速恢复管控,不用再走复杂的“列清单”流程。
5月那次90天的暂停措施,其实就是这个逻辑的实践,期限一到,根据美方动作再决定续不续,灵活度极高。
对比美方自己的做法,就更能理解中方的考量。
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企业出口光刻机,要经工业和安全局审批,审核周期最长能到6个月,拒绝率超30%。
现在中方保留出口申请审核,不过是遵循国际通行做法,维护自身安全,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说到底,这次31家美企的管控调整,既不是中方“放水”,也不是中美经贸矛盾的终点,而是双方从“对抗升级”转向“可控互动”的起点。
中方用“调整清单”兑现了磋商承诺,体现了合作诚意;用“出口申请”守住了安全底线,保留了博弈筹码。
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正是中美经贸博弈的新常态。
毕竟两个大国之间,完全脱钩不现实,全面妥协也不可能,只能在“相互试探、对等回应”中寻找平衡。
那些觉得“中方软了”的声音,其实没看懂背后的逻辑,真正的理性博弈,从来不是谁的清单更长、谁的嗓门更大,而是谁能在“让步”和“坚守”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

未来会不会有新的变数不好说,但从这次调整能看明白一点,中国的经贸政策,从来不是“情绪化反制”,而是“目标导向”。
我们既不主动挑事,也绝不忍气吞声;既给合作留空间,也绝不突破安全底线。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