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管控未来将不管用了?特朗普表示,一年后美国稀土将堆积如山

前言

特朗普又开始打“胜利”牌了,这次的主角不是芯片,也不是石油,而是——稀土。

10月20日,美国和澳大利亚正式签署了一份高达85亿美元的稀土矿产合作协议,被吹捧为两国摆脱稀土“卡脖子困境”的关键一步。

协议一落地,特朗普立刻放话:一年后,美国稀土要多到堆不下!

然而,美澳的合作真能撼动中国多年积累的稀土霸主地位吗?

政治的算盘

2025年10月20日,特朗普在白宫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签下了一份价值85亿美元的稀土协议。

按照协议内容,美国和澳大利亚将在六个月内各自投入10亿美元,用于稀土和关键矿产的勘探、开采与加工。

而在协议签署之后,特朗普立刻兴奋的表示:美国将在稀土领域实现自给自足,一年后稀土产量将大幅增长,多到堆积如山,彻底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听上去气势汹汹,但冷静一看,背后其实是政治算盘远大于技术现实。

澳大利亚确实是“矿产大国”,稀土储量排世界前列,可问题是,它的大部分矿石得先运往中国加工——深加工环节几乎掌握在中国手里。

美国虽然也有稀土矿,但缺的不是矿,是技术。

稀土产业最难的地方不在挖矿,而在分离、提纯、烧结这些高污染高难度的化工过程。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美国早在上世纪就开始搞稀土开采,仍旧被中国后来居上。

中国几十年投入科研力量,从粗矿到稀土分离,一步步建立全球独一无二的完整产业链。

所以,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而言,想要想要在稀土领域追赶中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稀土技术壁垒

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发布公告,对部分稀土相关技术以及设备实施出口管制。

这不是一时兴起的地缘政治举动,而是稀土行业长期治理的延续。

从去年开始,中国就陆续出台多项文件,严格控制非法开采与无序扩产,如今只是将国际出口环节纳入规范管理。

而这一系列管制措施的背后,是中国稀土体系的深厚底气。

现在全球9成左右的稀土提炼、分离工作都在中国完成,七成左右的相关专利也由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持有。

更关键的是,中国已经实现了稀土从上游矿产到中游冶炼、再到下游磁材与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闭环。

这意味着,哪怕别国挖到了矿,也离不开中国的技术与设备。

有人说中国是在“垄断资源”,但事实是,中国早几十年就经历了高污染、高成本的艰苦阶段,而其他国家在“全球化”的甜蜜期选择了放弃。

现在中国用更高标准的环保工艺生产稀土,用最成熟的串级萃取技术把效率做到极致,而美国仍停留在落后的溶剂法,成本要高出很多。

这就是壁垒——不是单纯的资源优势,而是体系优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稀土管控并非关起门自保。

官方强调,这些措施是为了保障资源安全和全球供应链稳定。

换句话说,中国不是要“垄断”,而是要防止稀土被滥用或恶性囤积。

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何即便美澳签了大单,资本市场反应仍旧冷淡。

那些投资人明白,真正挣钱的不是挖矿,而是下游磁性材料、新能源电机、航天电子这些领域。

中国企业早已在这些环节建立产业生态,美国企业还在讨论如何重新启动一个废弃多年的分离厂。

两边的差距,不是一年半载能抹平的。

现实博弈

其实,这已经不是美国第一次试图重建稀土产业。

早在奥巴马时期,美国国会就通过《稀土与关键材料复兴法案》,当时也喊出了“打破中国垄断”的口号。

但十年过去,不仅未能实现目标,反而参与该项目的两家核心企业都相继陷入财务危机。

如今特朗普再次“翻炒冷饭”,这次虽然带上澳大利亚,但模式没变:美国出钱出嘴,澳大利亚出矿出力。

看上去像双赢,实则风险全在澳方。

一旦中美关系再度紧张,中国若进一步限制稀土出口或相关技术设备供应,澳大利亚的中间环节很可能运转不起来。

而在美国国内,这场“稀土复兴运动”同样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是环保约束,稀土冶炼会产生放射性副产物,前几年加州的稀土矿场就因此数度停产。

此外构建稀土产业还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时间。

哪怕政府补贴到位,美国企业的稀土磁铁成本依然比中国产品贵一半以上。

最终市场会用脚投票——谁成本低、技术稳,谁就能主导供应链。

更关键的是,美国缺乏长期工业战略,特朗普上一次执政时曾大力推动制造业回流,但实际效果有限。

如今他再提“稀土独立”,如果没有持续政策支持与产业整合,只会重蹈覆辙。

所以,过去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想“压制”中国稀土优势的努力,最终都将被现实打回。

特朗普口中的“稀土堆积如山”,更像是一种政治表演。

对他而言,这样的宣言既能安抚国内工业选民,又能向盟友展示“决心”。

但对于稀土这样高度技术化、系统化的产业,仅靠喊话和投入资金是不够的。

技术、环保、产业链协同,这些都不是政治秀可以快速解决的。

结语

特朗普“稀土多到堆不完”的话,听起来响亮,却经不起推敲。

美国和澳大利亚能否冲破技术瓶颈,短期内改变全球稀土格局?几乎不可能。

毕竟,这个产业的核心早已从“谁有矿”转移到“谁有技术”。

中国用了四十年才建起完整工业体系,不是别人凭几张协议、几笔补贴就能模仿的。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报:《外媒:稀土产业要追赶中国?西方要走的路还很远》2025年10月29日

看看新闻Knews:《美澳“联手” 一年后稀土“多如牛毛”是真的吗?》2025年10月22日

华尔街见闻:《澳总理访白宫送“礼包”,和特朗普签85亿美元关键矿物项目协议,还买军火》2025年10月21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科技   稀土   堆积如山   美国   年后   未来   中国   澳大利亚   技术   产业   协议   关键   政治   矿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