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去商场买零食,你会发现个特魔幻的事,炒货、蜜饯居然比有些奢侈品还贵。
薛记炒货被网友调侃成“薛记珠宝店”,一百块钱递过去,就只能拿到一小份270克的蘑菇脆,再搭个不足200克的腰果。
香港的么凤士多更离谱,一颗“贡品级”话梅敢卖70块,有人忍不住吐槽“封建帝国早都亡了,哪来的‘贡品’说法啊”。
以前买零食根本不是这样的,那时候大家挑零食就俩标准,好吃、划算,没什么品牌概念。
购物篮里混着洽洽、徐福记这种国民牌子,更多的是只有当地人知道的区域小牌,要么就是超市里散装称重的炒货蜜饯。
其实,那时候买零食才叫轻松,认口味不认牌子,随手抓一把也不用担心花钱多,“零食自由”对谁来说都不是事儿。
但这种随便买的日子,从2010年前后开始变了,因为一批零食品牌突然冒了出来。
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百草味这些名字慢慢被人记住,它们最大的改变就是让选零食变集中了,不用再在货架间来回跑,一个品牌店里就能买到坚果、肉脯、蜜饯各种想吃的。
而且这些品牌特会玩,一会儿换好看的包装,一会儿出新奇口味,还老搞“199减100”“200减120”的满减活动。
我身边有朋友跟当年的柳汐一样,2017年上大学时,跟室友凑单买这几个牌子的零食,一次性挑十几件装满一箱,才花一百来块。
就算知道有“先提价再打折”的小套路,可架不住价格实在,包装又好看,品质也稳定,大家还是愿意买。
那段时间,消费者是真享受到了品牌竞争的好处,慢慢也开始认品牌,觉得“有品牌就是有保障”,偶尔为好包装、细分化口味多花点钱也愿意。
可谁能想到,这种品牌带来的便利,后来慢慢变了味。
品牌知名度上去了,就开始琢磨走高端路,换更精致的包装,请明星代言,说自己用了更好的原料,然后价格就跟着往上涨。
数据不用细算也知道,营销花的钱最后都得算在消费者头上。
2019年良品铺子直接喊出“高端零食”的定位,说要按“高品质、高颜值、高体验”定价,把价格和“高端”硬绑在一起。
就拿鸭脖举例,柳汐2017年买190克才10块左右,现在再看,同类产品都卖到18块了。
我身边不少人都有这感受,零食越买越贵,最后干脆不买了,柳汐说自己后来就很少碰这些品牌零食,其实就是多数人的真实想法。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有些品牌涨价还不直说,玩起了计价单位的猫腻。
以前良品铺子价签上标的是“500克”,后来悄悄改成了“50克”。
你看着每样零食就十几块,随手拿几样,到结账时才发现要近百块。
其实,这种“称重刺客”特让人反感,多数人因为“来都来了”的心理,或者不好意思退货,只能硬着头皮付钱,心里却早把这品牌记上了“不实在”的标签。
社交网络上吐槽的人越来越多,大家才反应过来,以前划算的品牌零食早不是平价样了,曾经的“零食自由”不知不觉就没了。
不过消费者也不是傻子,你涨得没道理,市场自然会给回应。
2020年后,一批叫“赵一鸣零食”“零食很忙”“好想来”的店冒了出来,主打就是平价白牌,性价比拉满。
这些店开得飞快,没几年就成了“万店规模”,把传统零食品牌的市场抢了不少。
反观那些老品牌,日子就不好过了。
三只松鼠2019年营收还破了百亿,之后一年不如一年,2023年就只剩71亿,良品铺子2023年营收直接少了14亿。
本来想品牌做大会更稳固,后来发现他们光顾着涨价,把自己培养起来的用户全推走了,消费者又重新开始认“性价比”,这市场跟绕了个圈似的,又回到了以前看重实惠的样子。
感受到危机的传统品牌也想救自己,良品铺子2023年11月就搞了次大降价。
新上任的董事长刚两天就发内部信,说要降17年来最大幅度的价,300款产品平均降22%,最高降45%,后来还把降价范围扩到500种。
但其实,品牌一旦给人留下“价格虚高”的印象,想改过来太难了。
2024年良品铺子还是亏了,三只松鼠关了不少店,就算有营收也不赚钱,来伊份2025年上半年也亏了,降价没救回他们的困局。
可就算有这些前车之鉴,还是有品牌往高端路上冲,薛记炒货这两年就特别火。
因为定价太高,网友才叫它“薛记珠宝店”,坚果类基本都过百一斤,手剥松子能卖到268一斤,蘑菇脆130一斤,腰果也快一百了。
平心而论,薛记现炒的零食确实新鲜,口感也不一样,所以还是有人愿意“为爱买单”,但关于它定价的争议就没停过。
你细看看它的路,跟以前那些传统品牌一模一样,早期靠性价比打开市场,攒了口碑就扩门店、砸营销,然后往高端转,最后因为价格超出大众承受力,被人吐槽。
我查过2024年的坚果原料价,手剥松子原料也就120到150一斤,薛记卖268,这溢价确实太高了。
对薛记来说,麻烦可能还在后面。
要是哪天市场上出现主打平价的炒货品牌,或者有新的零售业态用差不多品质、更低价格抢市场,它就得面临跟良品铺子一样的选择。
是接着守现在的高价定位,还是低头降价迎合理性的消费者?
其实零食行业不是不能走高端,而是不能把“高价”当“高端”。
零食这东西,承载的是不少人的童年记忆,90后小时候几毛钱的辣条、跳跳糖、色素冰袋,就是最朴素的快乐。
现在就算种类、包装、品质升级了,大家对“平价美味”的期待也没改,这东西天生就该有亲民属性,能高端但不能只剩高价。
更何况,很多零食原料都是大宗商品,像炒货、蜜饯、鸭脖这些,工艺成熟,供给也足,市场上有的是可比产品。
你就靠换包装、做营销,把价格定得比市场均价高好几倍,消费者肯定会质疑“值不值”。
要是一款产品既没有稀缺原料,也没有突破性工艺,就因为是“品牌货”就卖天价,这不是傲慢是什么?
现在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吃过品牌的亏,也更清楚自己要什么,“价值回归”是早晚的事。
问题从来不是“能不能定高价”,而是品牌能不能让消费者觉得“这钱花得值”。
就像薛记的现炒是有差异化,但268一斤的松子,得说清是原料贵在哪,还是工艺值这个价。
良品铺子说自己“高品质”,也得讲明白高端零食比普通的好在哪。
要是说不出这些,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毕竟零食是日常吃的,不是买奢侈品,大家反对的不是高端化,是整个行业都想靠涨价找“高端感”,忘了零食最初让人开心的简单属性。
只有等品牌真能让消费者觉得“贵有贵的道理”,不是被定价套路绑架,中国零食行业才算走对了高端路。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