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箱男孩”小题大做?“伪自由”才最让人窒息

如果孩子的出生有得选,那么一些人不配做父母。

hi,我是润可。

孩子不是婚姻带来的债,如果不爱,请别伤害。

最初,看到“孩子被亲爸后妈‘塞’进后备箱”的报道,由于信息有限,我也一度认为这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同部分网友的理由一样:

如果车位不够,大多数小孩子反而会很高兴地坐进后备箱,把那里当成一片自由的小天地。当然,这确实很危险,顶多偶尔作为代步出行的权宜之计。

如果孩子真有选择的权利,哪怕坐在后备箱里腻了,也可以上前和其他孩子轮换,或者和前排的家人挤一挤。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后备箱不宽敞,可他们的心是明亮的。

但随着更多真相浮出水面,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这个孩子,真的“有得选”吗?

没有商量的余地,他却执意要给你选择——这种强加的伪自由,更让人窒息。

那个蜷缩在后备箱中的孩子,从头到尾,别无选择。

九岁的孩子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当然喜欢出去玩耍。何况亲爸一家都要出行,他还有什么选择?

“你坐不坐后备箱?不坐的话你就别去玩了,你要实在想跟我们一起玩你爷爷奶奶就不能去了,太挤了,我怕他们身体受不了。”

“我坐后备箱。”

亲爸给出的“选择”看起来还带着点“孝顺”,可对儿子而言却尽是无情。

夏日炎炎,孩子就蜷缩在往返佛山与桂林、行程长达1000公里的车子后备箱中。

男孩说,当时非常热,再加上两个婴儿推车挤压空间,只有等到满头大汗、身板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才被允许站起来透口气,再躺回去。

这哪里是游山玩水?这是一场别无选择的长途煎熬。

住进私立学校,这是小孩的选择?

五万元一年的私立学校,被亲爸拿来当成“我还爱你”的借口。

小孩或许不懂,但大人心里明白:这更像是一场抚养责任的切割,把孩子扔给学校,眼不见为净,免得打扰他们的二婚生活。

如果真的能选,孩子多半更愿意上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每天回到一个充满关爱的家:有嘘寒问暖的父母,有香喷喷的饭菜,有温暖的小窝……

“你睡不睡飘窗?”这不是选择,是驱逐。

曾经属于自己的房间,成了后妈孩子的专属。他要睡觉,除了飘窗,已无其他位置可选。

不难想象,亲爸可能会说:“你睡不睡飘窗?不睡就别睡觉了。”在这个冷漠的家里,爷爷奶奶不疼、爸爸不爱,孩子哪来的选择?

甚至连“跟谁生活”,都不是他的决定。

起初,基于公平,法院将妹妹判给了妈妈,他判给了父亲。

可对孩子来说,谁疼他,难道他会不知道?所以,当妈妈千辛万苦赶来,他哭着抱住妈妈,说:“我要跟你一起走。”

也许到了妈妈那里,房子变小了,人也更少了,但那里有爱,有陪伴,有真正的家——虽不圆满,却温暖。

父亲一家的混账行径,远不止于此。网友还扒出更多内幕。

在“口罩时期”,孩子第一个中招,亲爸却带着一家老小逃去了别处,让孩子在没有药品、没人照顾的情况下独自硬抗。后来他告诉妈妈,那晚,他真的以为自己要死了。

孩子没早餐吃,委屈地告诉亲妈,亲妈心疼他,点来外卖。结果后妈却教唆老人把他只吃了一口的包子和豆浆扔进垃圾桶。

而言语暴力从未停止。后妈污蔑他妈妈“有病”,因为她想要抚养权、想看儿子,就成了“神X病”“变态”。爷爷奶奶更是帮凶,一遍遍灌输“你妈抛弃你”“不爱你”“不想你”。

最终,孩子患上抑郁。

有人指责亲妈把事情闹大,不利于孩子成长。但他们哪里知道这位母亲的无奈?

但凡有办法,谁愿家丑外扬?

为了夺回抚养权,她上门据理力争,换来的却是前夫两人的拳脚相向,以及仅1.5万元的赔偿。

无奈之下,她只能选择网络曝光。却被前夫一家反咬一口,以“损害名誉权”为由索赔30万元,最终根据程序判赔3万元并公开道歉——但至少,孩子回到了妈妈身边。

然而,为了泄愤,前夫一家死死扣住孩子的学籍资料不放手,让孩子没法上学。于是,她只能再次揭开自己和孩子的伤疤。

有人说,孩子曝光太多,会留下阴影。可我们不能忘记:说出压抑与痛苦,是走向治愈的第一步。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

所幸,这个孩子还有一个爱他的妈妈。终于,他回到了妈妈的怀抱,从此幸福少不了,也终于真正拥有了选择的权利。

有人说这件事不过是小题大做,甚至怪母亲“不理智”“不体面”。

但我们都该问问自己:

如果你是那个在1000公里旅途中被关进后备箱的孩子,

如果你是那个早餐被扔掉、被诬蔑羞辱、患上抑郁却无人心疼的孩子,

如果你是那个不被允许说“不”、只能在“你选还是不选”中无奈自愿的孩子——

你,还觉得这小题大做吗?

当连坐哪、吃什么、去哪、和谁在一起,都没有真正的选择;

当所有的“选择”都只是披着自由外衣的强迫;

当孩子连基本的尊严,都能在“孝顺”“安排妥当”的幌子下被悄悄剥夺,这种看似理性的决定,其实最不讲人性。

这不是家教问题、沟通问题,而是人性问题。

别再说“后备箱男孩太矫情”,因为对一个孩子来说,有时候一个后备箱,就足以压垮他全部的希望。

而这位母亲,为了让儿子真正拥有选择的权利,不惜揭伤口、顶骂名、扛暴力、吞委屈。她不是闹事的人,而是唯一站在孩子一边的大人。

这世界已经太多强加的“伪自由”,请至少为那个终于拥有选择的男孩,点一个真心的赞。


(全文完,感谢您的阅读,创作不易,喜欢“关注+点个赞”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1

标签:育儿   小题大做   男孩   自由   孩子   妈妈   后妈   前夫   抚养权   权利   儿子   无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