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四十二年,谢汉光成台湾地下党历史中的“无名丰碑”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笔下的竹石之韧,恰是谢汉光潜伏台湾四十二年的生命写照。在谍战剧《沉没的荣耀》揭开两岸谍战神秘面纱、聚焦吴石、朱谌之等英烈时,这位曾任台中工委副书记、在白色恐怖中躲过无数次搜捕、最终安全返回大陆的红色特工,却常被忽略。他没有吴石的中将头衔,没有朱谌之“红色女谍”的传奇名号,却以超乎常人的坚韧,在台湾潜伏长达四十二年,成为两岸地下党史上“潜伏最久”的传奇人物,用一生诠释了何为“信仰不死,忠诚不灭”。

谢汉光的潜伏之路,始于一次偶然却必然的选择。他本是国民党体系内的“技术人才”,在广西担任农场主任,深耕农林业,因思想进步、乐于助人,与中共地下党结下渊源。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摆脱日本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谢汉光的老师被调往台湾任省政府林业试验所所长,因缺人手,便邀请品学兼优的谢汉光赴台任职。彼时的谢汉光,本可抱着“台湾是蓝海市场”的想法,带着妻儿过安稳日子,却在途经香港时,被中共地下党看中——台湾刚回归,国民党势力尚未完全稳固,急需有人在当地建立据点,而谢汉光有合法身份、有人脉支撑,是理想的发展对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能让国民党独占,要燃起革命之火”,这句嘱托,让谢汉光毅然答应加入地下党,从此踏上了一条“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到台湾后,谢汉光开启了“双面人生”:白天,他是林业试验所的职员,按时打卡上班,与同事谈笑风生;夜晚,他化身地下党联络员,安置从大陆来的同志,为他们伪造合法身份,搭建潜伏网络。随着以蔡孝乾为首的台湾省工委成立,谢汉光因能力突出、行事稳妥,被任命为台中工委副书记,成为台湾地下党中层骨干。彼时的台湾地下党,已形成不小规模——1000多名党员遍布各县,外围人员超5万,若解放军发起渡海战役,他们便是能里应外合的“潜伏军团”。谢汉光深知肩上责任重大,每一次传递情报、每一次安置同志,都如在刀尖上行走,可他从未有过丝毫退缩,因为他知道,自己守护的是“两岸统一”的希望。

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节节败退,蒋介石将台湾视为“最后青山”,为保住这一据点,下令对中共地下党展开“毁灭性清剿”。白色恐怖瞬间笼罩台湾:与中共稍有牵连者,轻则入狱,重则杀头;甚至思念大陆亲属,都可能被冠以“通共”罪名。导火索是一份《光明报》——台湾工委为宣传解放军胜利印制的报纸,被国民党台湾省主席陈诚发现。陈诚断定“地下党规模庞大”,立即下令追查,很快锁定印刷点在基隆中学,校长钟浩东被捕,印刷设备被捣毁。这场“报纸风波”,成了台湾地下党的“灭顶之灾”:特务以基隆中学为突破口,顺藤摸瓜抓获高雄工委干部李汾、台湾工委二把手陈泽民,而这两人竟先后叛变,将蔡孝乾的行踪和盘托出。

蔡孝乾的叛变,彻底摧毁了台湾地下党网络。作为台中工委副书记,谢汉光瞬间被列为“重点抓捕对象”。危急时刻,同在试验所潜伏的同志张伯哲送来急信:“速离试验所,往南屯村躲避!” 谢汉光来不及收拾行李,连夜逃往嘉义县试验分所,可刚落脚便得知“特务已包围试验所,点名抓他”。他明白,唯有逃向更偏僻的地方,才有一线生机。半路上,他遇到一位好心的高山族农民,谎称“不想当兵,从兵营逃出”,农民见他孤苦无依,便将他带回高山族村落。这个村落地处偏远,隐蔽性极强,谢汉光抓住机会,用一枚金戒指收买村长,再加上村里恰好有位叫“叶一奎”的村民失踪一年,村长便让他顶着“叶一奎”的户口留了下来。从此,国民党特务名单上的“谢汉光”消失了,高山族村落里多了一个沉默寡言、靠务农为生的“叶一奎”。

这一潜伏,便是四十二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谢汉光时刻提心吊胆:他不敢暴露真实身份,不敢与大陆亲属联系,甚至不敢大声说家乡话,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对着大陆的方向默默思念。国民党特务曾多次搜捕,却因村落偏僻、户口“合法”,始终没能发现他的踪迹,久而久之,便以为他“已逃出台湾”,放弃了追捕。谢汉光就这样,在贫瘠的山村里,靠着种地、帮人干杂活为生,用日复一日的隐忍,守护着心中的信仰——他坚信,总有一天,能回到大陆,能见到亲人,能等到两岸统一的那一天。

1987年,两岸关系迎来转机,蒋经国允许大陆赴台人员返乡探亲。这个消息,让谢汉光激动得彻夜难眠。他第一时间申请返回广东老家,当踏上阔别四十多年的故土,看到早已白发苍苍的亲人时,这位坚强了一辈子的老人,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组织上也从未忘记这位“失踪”的地下党员,很快为他恢复身份和待遇,认可了他四十二年潜伏生涯的功绩。从1945年赴台,到1987年返乡,谢汉光用四十二年的坚守,完成了对组织的承诺,也书写了一段“小人物”的大传奇。

相较于吴石将军的壮烈牺牲、朱谌之的英勇就义,谢汉光的故事少了些“惊天动地”,多了些“细水长流”。可正是这份“细水长流”的坚守,更显珍贵——他没有惊天动地的情报功绩,却用自己的存在,证明了“信仰的力量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他没有显赫的头衔,却用四十二年的隐忍,为两岸地下党史添上了厚重的一笔。正如古人所言“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谢汉光的“不鸣”,是为了等待“回家”的那一刻,他的“坚守”,是为了守护“两岸一家”的初心。

如今,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记得吴石、朱谌之等“大人物”,更该记得谢汉光这样的“无名英雄”。他们如同一颗颗平凡的石子,却铺就了两岸统一的道路;他们如同一点点微弱的光,却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征程。谢汉光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忠诚,不是一时的热血沸腾,而是长久的坚守;真正的英雄,不一定有耀眼的光环,却一定有一颗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谢汉光便是这样一朵“苔花”,在台湾的深山里默默绽放,用四十二年的生命,开出了最动人的“信仰之花”。他的名字,或许不如吴石响亮,却该永远被铭记——因为他用一生证明,在追求两岸统一、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从来都不缺“为信仰而坚守”的中国人。

【阅读提示】读者朋友们,对此,你有着怎样独特的观点与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分享你的真知灼见!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历史   丰碑   台湾   地下党   谢汉光   工委   高山族   两岸   国民党   大陆   特务   村落   基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