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1月2日,Scott Bessent(美国财政部长)在对外谈及中美贸易与稀土问题时,言辞果断地通知中国:如果中国在稀土出口管制问题上“出尔反尔”,美国政府将准备提高对华关税。
他还强调:“中国垄断了稀土市场,有时不是可靠的合作伙伴。”并进一步称,中国收紧稀土出口管制是“一个错误”,不应再继续使用这种手段。
这一番话,显然不仅仅是贸易谈判中的措辞调整,更像是一道清晰的“警告信号”:美国在战略资源供应和产业链安全上的脆弱,已被中国的新政策触动;美国试图以关税与威胁为杠杆,迫使中方在相关议题上作出让步。下面,我们从三个层面来逐一分析其背后的深意、潜在影响与中美双方的态度。

一、言外之意:稀土卡位,触到了美国的痛点
Bessent 的话语中,首先流露出一种强烈的不满:中方的稀土出口管制举措,令美国真正感受到了压力。他所说的“你们掌控了市场”、“不可靠的合作伙伴”──这些措辞背后,是对中方稀土战略优势的直视。正如报道所指出,中国在稀土开采、冶炼、加工多个环节占据全球主导地位。
换言之,这一次中方的管制措施并非象征性的“打草惊蛇”,而是精准打在了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产业链的“命门”上。美国长期以来以高科技、军工、先进制造为产业优势,而这些产业恰恰高度依赖稀土、永磁材料、关键矿产等。中方若在这些环节施加控制,美国承受的不是单一贸易损失,而可能是产业链、国家安全的系统性冲击。
Bessent的强烈措辞,从侧面承认了这一事实。
此外,他所说的“如果你出尔反尔,我们就提高关税”,其实是将贸易谈判与稀土供应挂钩,即将稀土问题从“资源战略”转化为“关税压力”。这种做法,一方面显示美国采取“工具化”稀土议题的意图;另一方面,也透露出美国在供应链端的焦虑——它希望借助中方让步,以缓解自身资源依赖的结构性弱点。

二、美国的“替代路线”其实还未到位,时间成本高企
从Bessent言论来看,他认为美国及其盟友已启动“脱 中”稀土供应链的步伐。“
他甚至预测,中方的稀土优势可能“只剩12-24月”。
但冷静观察这个计时器,我们看到不少实际困难:
因此,美国“替代”中方稀土优势的那条路虽已开出,却并非“短跑可达”。在美国尚未建立足够规模和可靠性的替代体系之前,中方对稀土的控制权,仍具备相当的战略纵深。这一点,美国一方面威胁关税,另一方面急于脱依,这种“火急火燎”亦正说明其焦虑。

三、谈判博弈:稀土议题成中美贸易协议的多重焦点
在当前中美谈判语境下,稀土已不仅是一个资源议题,而成为贸易、技术、农业、地缘政治多线拉锯中的关键变量。Bessent在谈话中强调,美国“并非想脱离中国,但必须降低风险”。
这句话透露出美国的两难:一方面,中国是其重要的出口市场、供应链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中国又是其未来产业竞争中的战略对手。
在今年10月末,中美在釜山举行会晤,达成了某种“框架性协议”:中方同意暂停部分稀土出口限制一年,美国则拟暂停某些科技和关税措施。
但至今,双方尚未签署全面贸易协议,也未发布联合声明。这一现实,让Bessent的话语中带有“催促”和“威慑”双重意味。
从中方角度看,中美尚未签署协议的原因,可归结为:
因此,Bessent所说的“如果你再反悔,我们就提高关税”,可被视作对中方的施压:稀土议题不仅关乎资源,更是谈判桌上的筹码。如果中方在稀土出口管制上退缩,美国便可将这次“让步”视作对等回报,从而推动农产品、制造业、技术出口等领域达成协议。换言之,稀土议题被纳入了中美下一阶段协议“成交价”的核心之一。

四、对中国的战略思考:自信而不自满
在这一轮竞争和谈判中,中国处于资源主动、产业纵深的一方。但主动并不等于无懈可击。中方应审慎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
中方目前的态势是:美国的牌越来越少、国内压力越来越大;而中国手中有资源、有产业、有谈判筹码。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谁更有耐心、谁的战略更深入、谁能够走得更稳,答案正慢慢显现。

五、结语:战略向度已变,资源话语权凸显
回到最初的那一番话:Bessent将稀土出口管制与关税威胁挂钩,他的语气严肃、目的明确。这不仅是一场贸易谈判中的“语言出击”,更反映一个深层次现实:在全球高科技竞争、产业链重构、地缘战略转型中,资源已成为国家利益交锋的新前线。
尤其是稀土这一类别,不再是“矿石”那么简单,而成为军工、芯片、能源、交通、制造业等多维交叉的重要连接器。
中国在这一博弈中,既有优势也有责任。优势在于:拥有资源、产业链、政策主动权;责任在于:须以稳健、自信、理性态度,避免将优势转化为短期博弈工具,而要变为长期战略资本。
美国的威胁习惯以“提高关税”“断供应”“构建替代联盟”示威,但其替代路径并非一蹴而就。中国若能保持战略定力、不被急迫情绪绑架、坚持合作逻辑与公平原则,那么在这场资源与技术的较量中,其主动性与底气将愈加显著。

在这个节点上,稀土出口管制不仅是中方政策的一个体现,更是中美未来经贸、科技、战略合作方式的一个风向标。正如我们所看到:从北京的政策宣布、釜山会晤、美国的“关税威胁言论”,到产业链各方的反应,这整条链条都在动摇。历史可能会以这场较量为一个分水岭:谁率先在资源、技术、制度三条线上重建优势,谁就可能在未来十年占得战略先机。
未来的数月、中美谈判的走向,将不仅决定双方的关税、农产品、稀土供应走向,更可能影响全球供应链的格局、竞争规则的重构、甚至新一轮科技秩序的形成。我们需要以冷静、系统的视角来观察这一进程:不是简单地“他/她说了什么”,而是“他/她为什么要这么说”——言语里,常常藏着背后的战略考量。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在某些方面观点与本文不一致是正常的。
大家要文明交流,互相赋能。
感谢理解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