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度酒风潮:白酒重生,还是自掘坟墓?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2025年的中秋,白酒行业再度迎来寒意。

财联社多方调研显示,除茅台等极少数品牌销售略有回暖外,全国多地白酒动销同比下滑两到三成,四川酒类流通协会更预计,今年中秋销售整体下降20%以上。

这已不是一次短期波动,而是一场从产量、利润到消费心智的系统性下滑。

更令人警惕的是:面对持续的销量萎缩与渠道库存高企,白酒企业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危机感。

相反,许多品牌打着“转型自救”的旗号推出所谓低度白酒,却在定价上令人瞠目——29度的五粮液要卖399元,古井贡酒26度版375毫升哪怕在电商平台也要350元。

若与300元档的洋酒相比,这种“自救”更像是一次赤裸裸的“割韭菜”。

量价齐跌,行业失速

数据已经说明一切。

中国酒业协会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白酒产业总产量191.59万千升,同比下降5.8%;销售收入3304.2亿元,仅微增0.19%;利润则同比下滑10.93%。

白酒行业的“量减价增”神话彻底破灭。

上市公司表现更为惨淡。

19家白酒上市企业中有13家收入下滑,占比高达68%。

尤其是百亿以下酒企,中位数收入降幅达到16.89%。

头部品牌虽勉力维持增长,但也进入“量价齐跌”的新周期。

飞天茅台一批价在过去一年从2660元跌至1820元,普五、国窖1573等主力产品均出现倒挂。

库存危机正在行业内部扩散。

超过一半的经销商反映库存上升,平均存货周转天数高达900天,较去年增加10%。

换句话说,今天消费者在货架上看到的许多白酒,实际上早已在仓库中积压了两三年。

在终端销售不振、渠道回款放缓的连锁反应下,酒企发货节奏被迫放缓,业绩自然承压。

16家上市酒企毛利率下滑,净利率下降同样普遍。

除茅台、泸州老窖等寡头仍保持高利润外,中小酒企利润率普遍跌破10%,部分甚至陷入亏损。

白酒行业的繁荣神话,正在被现实一点点撕开。

消费降级的真空

在白酒销量下滑的背后,是整个社会消费力的减弱。

过去白酒消费的三大场景——商务宴请、婚庆喜宴与节日送礼——如今均遭重创。

经济放缓、企业成本控制、婚宴规模缩减,使得白酒的“社交属性”被削弱。

2025年春节期间,全国白酒销量同比下降15%,中高端白酒下滑幅度更超过20%。

与此同时,消费心理也在变化。

送礼从“面子酒”转向“实用酒”,500元一瓶的习酒都被嫌贵,超市中30至50元的光瓶酒成为畅销品。

中老年群体消费力下降,年轻人则兴趣寡淡。

90后、00后更偏好啤酒、果酒、预调酒与威士忌,白酒在他们眼中不仅口感辛辣、上头,还带有“老派社交”的负面标签。

数据显示,年轻人购买果酒、精酿啤酒的数量每年增长超过10%。

“感情深,一口闷”的饮酒文化正在消退。

如今的聚会场景更讲究健康与理性,白酒被视为应酬的“工具酒”,而非生活享受的一部分。

白酒失去了年轻消费者的心智,而这恰恰是最危险的信号。任何品牌的衰退,都从被年轻人抛弃开始。

低度酒“自救”:真转型还是假创新?

面对市场萎缩,白酒企业似乎意识到了危机,但他们的“自救”方式令人失望。

过去一年,多家酒企推出所谓“低度白酒”“果味白酒”“年轻化系列”,试图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

但细看价格,却暴露出行业的傲慢。

29度的五粮液售价399元,26度的古井贡酒375毫升即使在电商平台也要350元。

要知道,这个价位可以买到芝华士12年、尊尼获加金方、人头马CLUB、马爹利名士VSOP、麦卡伦12年雪莉桶——这些洋酒在全球范围内都拥有成熟的消费场景和文化基础。

换句话说,中国白酒的“低度创新”,既没降价、也没改变口感或场景,只是把酒精浓度调低、包装换新,却依然维持高端定价。

其本质,不是自救,而是变相“割韭菜”。

从目前销量看,消费者并不愿意“低度白酒”的概念买单。

真正懂得转型的品牌,已经不再固守白酒赛道。

江小白的母公司“瓶子星球”,早已把资源转向果酒“梅见”,该产品的销量远超江小白白酒本体。

年轻消费者愿意为口感、设计与场景买单,但不愿再为“文化符号”买单。

白酒企业的问题不在“酒精度数”,而在心态。

“傲慢的自信”,比下滑更可怕

白酒行业的傲慢,并非今天才有。

过去十年,中国白酒经历了资本与市场双重泡沫。动辄上千元的“酱香梦”,让无数企业涌入;渠道压货与价格体系的“自我循环”,掩盖了真实需求的下滑。

在这个过程中,白酒企业习惯了高利润、高估值与高声望,习惯了在每一次经济波动后仍能“王者归来”。

然而,今天的市场环境已截然不同。

首先,消费力结构已经变了。

过去白酒的核心消费群体——事业单位、公务系统、传统制造业——正在萎缩,而新兴行业的年轻人并不以白酒为社交中心。

其次,消费价值观变了。在“健康”“节制”成为主流的今天,白酒的“豪饮文化”越来越被视为过时。

但白酒企业的战略仍停留在“提价保利润”“新品冲高端”的旧逻辑里。

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5年间,头部酒企平均出厂价依然上涨5%—10%,却无视终端动销下滑的现实。

这种对市场的傲慢、对消费趋势的迟钝,才是白酒真正的危机。

未来的白酒,可能更苦

白酒行业正在进入漫长的“去库存、去泡沫”周期。

从业绩结构看,六家头部企业贡献了94%的利润,行业正被彻底寡头化;从市场趋势看,中低端酒将成为未来主流,而高端白酒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收窄。

但问题是,当前的头部品牌并未表现出足够的创新力。

茅台仍沉醉于“文化茅台”的故事,五粮液押注“年轻化系列”,却高价低诚意;地方酒企忙于渠道清货,鲜少有人真正研究年轻人的饮酒场景。

更糟的是,白酒行业的“金融化”仍在持续。资本仍在鼓吹“白酒是最稳健的投资品”,部分酒企甚至借“收藏酒”“艺术酒”炒作概念,继续维持泡沫的幻象。

但没有哪个行业能永远依靠惯性。

当消费者转向啤酒、果酒、威士忌,白酒的文化优势正在被侵蚀。

过去它代表“身份”,如今却成了“应酬”;过去是“社交货币”,现在是“消费负担”。

白酒的问题,从来不是“销量下滑”,而是“品牌不肯下凡”。

当企业依然用高价、傲慢和包装去掩饰对市场的无知,他们离真正的危机就不远了。

白酒的明天,靠放下身段

白酒行业要走出困境,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年轻人并不排斥酒,他们只是排斥陈旧的白酒逻辑。真正的转型,不是把52度变成29度、把瓶身改成粉色,而是重新定义“喝白酒”的场景与文化。

让白酒回归日常消费、适应多元口味、降低价格门槛,这才是重建市场信任的起点。

当下的“低度白酒热”,若依旧停留在高价营销与概念包装上,只会进一步透支品牌信用。

中国白酒的苦日子,确实还在后头——但那苦,不来自市场,而来自企业自己筑起的高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5

标签:美食   自掘坟墓   风潮   白酒   行业   销量   企业   茅台   品牌   果酒   场景   傲慢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