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阿姨今年56岁,是小区里有名的健康达人。可是,最近一次去体检时,医生却一脸严肃地问她:“您是不是常年用塑料杯饮水、频繁吃外卖?”黄阿姨纳闷:自己平时注重养生饮食,这些生活小节有那么大问题吗?
医生摇头苦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老年人的 体内微塑料含量明显升高,危害超过想象。”听到这里,黄阿姨才意识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塑料”,正潜伏在身边,将健康一步步推向险境。
或许你也没想到,我们每周平均会“吃下”5克微塑料,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重量!究竟这些微塑料从哪儿来的?对身体到底有什么影响?又该如何防范?
提起“塑料”,你可能想到的是购物袋、饮料瓶,可真正威胁健康却是肉眼看不到的微塑料。
世界权威研究显示,现代人每周通过饮水、食品、空气摄入的微塑料颗粒高达5克。平均一天大约能吃进2000个塑料颗粒,这些微粒直径通常小于5毫米,很多甚至远小于头发丝。科学家早已在人体血液、肝脏、肺部,甚至胎盘中发现了微塑料的踪迹。
微塑料为什么能悄无声息地进到身体里?根本原因,是现代生活离不开塑料制品,各种塑料包装、食品容器、一次性用品频繁接触高温、高压、摩擦后,会释放出极小的塑料碎片或纤维。
这些碎片可能进入食品、水体、尘埃,再被人类摄入。饮用水(瓶装水和自来水)、外卖餐盒、塑料保鲜膜、化纤服饰、空气中的尘埃纤维,都是微塑料的重要来源。
最新研究提示,微塑料一旦进入体内,部分颗粒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穿墙入户”,甚至进入血液循环,附着在肝脏、肾脏、心血管等部位。其表面往往吸附有害的化学物质、细菌等,长期积累可能带来更大风险。
说到身边哪些物品最容易产生微塑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塑料袋不能装热食”,但事实远比这复杂。以下几类物品尤其“危险”,一定要引起警惕:
瓶装水、饮料瓶
多项国际研究证实,瓶装饮用水中的微塑料检出率高达90%以上。PET塑料瓶反复使用、遇热或摩擦易碎裂,产生大量塑料微粒,被直接饮用。不只水,塑料餐具、一次性水杯等,也有类似隐患。
外卖塑料餐盒、即食品包装
点外卖、买熟食用的餐盒,尤其是遇到热食、油性食物时,会加剧塑料分解。曾有数据显示,外卖餐盒内的微塑料残留量是普通餐具的3到4倍。长期以外卖代替家常饭,大大提升了摄入风险。
塑料保鲜膜、食品袋
保鲜膜、高温下使用的塑料食品袋,容易“释出”微小塑料颗粒。不少人喜欢用保鲜膜包裹熟食、微波食物,殊不知高温作用下,不光释放塑料本身,还可能带入易迁移的增塑剂等有害物质。
化纤衣物、家居用品
日常洗衣时,聚酯、尼龙等化纤纤维随着废水进入环境。空气中也能检测到大量微塑料纤维,人们呼吸、衣物摩擦都可能吸入。如果长时间在密闭环境穿着化纤衣物、靠近塑料材料,微塑料残留风险显著增加。
空气尘埃、灰尘
别以为只有吃进去才危险,呼吸也会“吃下”微塑料。据估算,日常生活中的空气尘埃中,每立方米可检出上百个微塑料细粒,尤其在厨房、装修材料丰富的家庭中更易积累。
微塑料对人体伤害有多大?科学界还在持续追踪,但已有研究警告,不容小觑!
内脏风险:微塑料可穿透消化道屏障,附着并残留于肝脏、脾脏、肾脏甚至大脑等重要器官,干扰正常新陈代谢。
心血管疾病:最新报告发现,微塑料暴露可促进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增加心脏病、中风等慢病风险。曾有国际期刊报道,被检样本中,心血管病患者血液微塑料检出率高于健康人12.6%。
免疫与内分泌失衡:体内大量微塑料会激活炎症,诱发免疫失调。有害物质附着其间(如双酚A等),更易导致内分泌紊乱、癌症等健康隐患。
消化系统问题:许多受试者出现消化不良、肠胀气、腹泻等症状。动物实验显示,大剂量微塑料会令肠壁黏膜损伤,影响营养吸收。
儿童与孕妇高危人群:胎盘、脐带检测已发现微塑料踪迹,提示孕妇、婴幼儿更容易受影响。
知己知彼,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参考权威营养指南和国际防护建议,为你细化四大防护行动:
喝水优先选用玻璃、陶瓷等容器
日常冲茶、泡水,尽量用玻璃杯、陶瓷杯,少用一次性塑料瓶和塑料杯。避免塑料容器反复高温加热(尤其是微波炉、洗碗机清洗)。
吃饭首选家常餐具,减少外卖
宅家用陶瓷、不锈钢碗盘替代塑料碗。点外卖建议选择可降解环保餐盒,遇到高温油腻食物尽量倒出再吃。外卖包装内层可用筷子夹取,降低直接接触面积。
减少保鲜膜、塑料袋高温加热
熟食、热饭建议用陶瓷或玻璃容器盖盖,不用塑料保鲜膜捂热。若需要保鲜,也要等食物冷却后再包裹,并尽量避免高温环境下使用塑料袋。
注意居室通风清洁,减少微纤维尘埃
家庭打扫时,多用湿拖把、湿抹布防止灰尘飞扬,衣物建议减少化纤为主、比例适当,无需频繁“干洗”。勤晒被褥,定期换气通风。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人体每周吃下5克“微塑料”,警告:这些物品是祸首,减少使用》
《人体每周吃下5克“微塑料”,警告:这3种物品是祸首,减少使用》
《人体每周摄入5克“微塑料”,提醒:这4种物品是祸首,少用为好》
《人体每周吃下5克“微塑料”,警告:这些物品是祸首,减少使用-颗粒》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