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5万到11亿,这不是神话,也不是剧本,而是一对常州老夫妻真实走过的财富之路。
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用26年的时间,把一家负债累累的乡镇小厂,变成了一家上市公司,最终以11亿元的套现金额潇洒离场。

4400倍的回报率,不仅刷新了普通人对"逆袭"的认知,更藏着一代创业者与时代同频的生存智慧。
上世纪90年代的苏南大地,正经历一场影响深远的经济转型。
以常州、苏州、无锡为核心的"苏南模式",曾因乡镇企业主导的集体经济红极一时,企业负责人身兼乡镇干部,政企合一的模式让资源调配效率倍增,短短几年就撑起了区域经济的半壁江山。

但随着时间推移,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弊端逐渐暴露,集体企业活力衰退,一场向民营化转型的改革浪潮悄然袭来。
1993年起,苏南乡镇企业开始大规模私有化,到2000年时,8.5万家乡镇企业中93%都完成了产权转让。
而陈忠渭正是这场时代变革中的敏锐捕手。

这位1949年出生的常州本地人,自20多岁起就与工厂结缘,1980年任丁堰农机厂副厂长,1986年调任常州冲压件厂厂长,十几年的厂长生涯,让他既懂技术生产,又通经营管理,更看透了集体企业的症结所在。
1994年,陈忠渭出任常州市江南铁路机械配件厂厂长,此时的神力电机厂,表面看似风光,实则早已陷入困境,总资产1218万,扣除负债后净资产仅24.83万,几乎是个"空壳子"。
1998年,企业改制进入关键期,神力电机厂被摆上转让货架,作价25万寻找新主人。

在众人的质疑声中,陈忠渭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买下这家负债工厂。
当时的他,手里只有8万积蓄,剩下的17万全靠借款凑齐。
亲友们纷纷劝阻,觉得他接了个烫手山芋,但陈忠渭心里自有盘算:工厂有德国进口的核心设备,还有西门子、ABB等稳定的客户资源,所谓的"负债"只是体制僵化导致的经营困境,只要理顺机制、找准方向,这些优质资产迟早能发挥价值。

就这样,25万现金,让陈忠渭夫妇正式接过了神力电机厂的控制权。
这看似冒险的一笔投资,实则是他扎根实业多年的经验判断,更是对时代趋势的精准把握,在苏南模式向民营化转型的风口上,他用最小的成本,接住了时代抛来的"金馅饼"。
接手工厂的第一天,陈忠渭就住进了车间,面对人心涣散、设备闲置、订单流失的烂摊子,他没有急于烧三把火,而是用最朴素的方式开始突围。

陈忠渭骑着自行车,带着账本和诚意,一家家拜访曾经的合作方。
凭着多年积累的行业口碑和实打实的让利承诺,不少老客户被他的诚意打动,重新将订单交给了神力电机厂。
接着陈忠渭将厂里积灰的德国设备彻底检修翻新,亲自带着工人钻研技术,优化生产流程。

同时,陈忠渭把正在读技校的大儿子陈睿叫进车间,让他从基层工人做起,既培养接班人,也向员工传递"家族与企业共进退"的信号。
小到零件精度,大到产品质量,陈忠渭都亲力亲为,很快就让工厂恢复了生机。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一次孤注一掷的技术升级,2001年前后,国内电机配件市场竞争白热化,日本企业以低于15%的报价抢占市场,神力电机厂面临要么降价亏损、要么升级突围的两难选择。

陈忠渭没有犹豫,将厂里三年的利润全部投入新模具研发,别人能降价,我们能提质,精度就是我们的生命线。
这场豪赌最终换来了回报,当ABB工程师拿着神力生产的定转子冲片,连声称赞"精度超过日本产品"时,神力电机厂正式挤进全球供应链。
此后,订单源源不断,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到2012年,公司净资产已从当初的24.83万飙升至3亿多,较接手时翻了上千倍。

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强,上市被提上日程。
为了满足上市要求,陈忠渭对股权结构进行了调整,原本100%持股的家族股权被稀释至63%,通过增资、转让等方式,夫妇俩提前套现6200万。
这是他们第一次品尝到资本带来的红利,也为后续的离场埋下了伏笔。
2016年深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铜锣敲响,神力股份正式上市,首日股价暴涨44%。

站在人群中的陈忠渭,没有太多狂喜,反而多了几分冷静,他知道,上市只是企业发展的新起点,而资本市场的风浪,远比实业战场更加复杂。
上市的光环,没能掩盖行业竞争的加剧,从2015年开始,神力股份的毛利率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从28%一路跌至19%。电机配件行业技术门槛不高,同质化竞争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企业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
为了打破增长瓶颈,陈忠渭尝试跨界转型,2020年,71岁的他拍板决定,斥资3亿元收购深圳砺剑防卫,一家做反恐安检装备系统的公司,溢价高达15倍。
在陈忠渭看来,电机配件业务增长乏力,军工安防是前景广阔的新赛道,这次收购能让企业"老树发新芽"。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陈忠渭低估了跨界经营的难度,也高估了标的公司的实力。被收购的深圳砺剑防卫不仅未能实现承诺的业绩,反而连续三年亏损,官司缠身,成为拖累神力股份的包袱。
这场看似美好的转型,最终以失败告终。
此时的陈忠渭才意识到,自己擅长的是实业生产与管理,面对军工安防这样的陌生领域,即使投入巨资,也难以驾驭。

雪上加霜的是,公司的经营状况持续恶化,2022年起,神力股份陷入扣非亏损,且始终未能扭亏为盈。
上市八年,神力股份累计分红仅2.1亿,按陈忠渭家族的持股比例,每年只能分得约1000万。
如果单纯依靠分红,要凑够11亿需要110年,对比之下,转让股权的套现效率,显然更具吸引力。
陈忠渭心里清楚,企业就像一件商品,再好的东西也有保质期。
当行业红利褪去、转型失败、盈利持续下滑,继续坚守只会让财富缩水。

2021年,陈忠渭将董事长的位置让给小儿子陈猛,自己退居幕后,开始筹划股权转让事宜。他的目标很明确,找到合适的接盘方,将手中的股权变现,为家族锁定最终的财富。
最初,矿业老板姚雄杰成为意向接盘方。双方约定,姚雄杰受让部分股权,并包揽定增,最终持股比例达到29.62%,成为公司实控人。
然而,股权转让的部分完成后,定增计划却迟迟没有推进,这一等就是两年多。

陈忠渭没有耐心继续消耗,他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现金,而不是遥遥无期的承诺。
2024年,新的接盘方出现,这一次的合作方式让陈忠渭十分满意,对方直接受让22%的股权,一次性支付5.94亿现金。
加上此前的多次套现,陈忠渭夫妇累计套现金额高达11亿。

从1998年25万买下工厂,到2024年11亿离场,26年间,回报率高达4400倍。
股权转让的签字仪式上,76岁的陈忠渭没有戴老花镜,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像是为26年的创业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他没有留恋董事长的职位,也没有纠结于企业家的责任,而是选择用最直接的方式,为家族积累的财富画上句号。

如今的神力股份园区,新东家已经挂上了新能源的招牌,曾经的电机生产线被改造升级,老厂房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如今的陈忠渭和庞琴英,早已卸下了企业的重担,安享晚年。
他们不用再为订单发愁,不用再为亏损焦虑,25万的冒险投资,最终换来的是11亿的财富自由。

这场跨越26年的财富传奇,终究落下了帷幕。
4400倍的回报率,不仅是陈忠渭夫妇的大丰收,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那些敢闯、敢拼、敢果断取舍的人,终究会被时代善待。
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