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老兵讲述亲身经历:在南京大屠杀时,城里富太太们的悲惨遭遇

前言

在南京大屠杀中,可能会有人以为,那些住着豪宅、戴着珠宝的富太太们,或许能凭财富躲过一劫。

可日军老兵曾根一夫在回忆录里写下的细节,却击碎了这种幻想。

他亲眼看到,一位穿着旗袍的富家女子,被日军从行李箱里搜出金条后,仍难逃被侮辱、杀害的命运。

这位曾根一夫,是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也是华中派遣军的一员,他的文字虽刻意淡化血腥,却仍让我们看清: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富贵” 从来不是保护伞,反而可能成为更深重苦难的开端。

那些富太太们的遭遇,究竟有多悲惨?曾根一夫的回忆,揭开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财富毫无意义

曾根一夫第一次意识到 “富贵” 在南京毫无意义,是在闯入那处带花园的豪宅后。

他记得那户人家的客厅里摆着红木家具,墙上挂着字画,女主人穿着绣着牡丹的睡衣,头发还梳得整整齐齐,显然,她还没来得及接受 “家已不家” 的现实。

日军士兵一进门就翻箱倒柜,从衣柜里搜出满箱的绸缎,从梳妆台里找出珠宝首饰,甚至连女主人手腕上的玉镯都硬生生撸了下来,玉镯碎在地上时,女主人发出了一声压抑的哭叫。

“当时有人问她还有没有值钱的,她指了指书房的地板,我们挖开后,看到了一坛银元。” 曾根一夫在回忆录里写,可银元刚被搬出来,领头的士兵就一把抓住女主人的胳膊。

“他说‘这些东西归皇军了,你也得跟着走’”。曾根一夫后来听说,这位女主人被带去了日军的临时驻地,再也没出来过。

而那栋豪宅,成了士兵们的 “休息站”,里面的家具被劈了当柴烧,字画被用来擦靴子。

在南京城里,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曾根一夫回忆,他们巡逻时,只要看到大门气派、院墙高大的宅子,就会直接闯进去。

有一次,他们在一户商人家里搜到了几箱鸦片和大量现钞,男主人跪在地上,把金条一根根递到士兵手里,嘴里不停喊 “饶了我太太和孩子”。

可士兵们收下金条后,还是把男主人绑了起来,当着他的面把他的妻子和女儿拖进了里屋。

“我后来听到里屋有哭声,还有士兵的笑,男主人拼命挣扎,被人用枪托砸晕了。” 曾根一夫写道,他当时站在院子里,不敢进去,也不敢走,在那样的环境里,没人敢违背群体的行为。

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对逃往救济区的富家夫妇。

那天他在郊区的路上遇到他们,男人穿着西装,女人披着貂皮大衣,手里各拎着一个行李箱。看到日军,男人立刻放下箱子,打开拉链,里面全是珠宝和金条。

“他说‘这些都给你们,求你们放我们去安全区’”,曾根一夫回忆,可士兵们拿了财物后,却把男人绑在路边的树上,然后围着女人笑。

“她的貂皮大衣被扯掉了,旗袍也破了,后来他们把她拖进了旁边的草垛,我听到她喊‘救命’,但没人敢管。”

最后,这对夫妇都被杀害,尸体被扔进了附近的小河里,行李箱则被士兵们分了。

曾根一夫后来才明白,日军对 “富贵” 的掠夺,不是单纯为了财物,在长期的战争中,他们早已丧失了人性,把对富人家的劫掠和对女主人的欺辱,当成了 “胜利的战利品”。

上级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默许这种行为,因为 “这样能让士兵们更有干劲”。在这样的氛围里,富太太们的 “富贵”,反而成了吸引暴行的诱饵。

富太太们的抗争与绝望

有人曾以为,躲起来就能逃过一劫。

曾根一夫在回忆录里提到,南京城里不少富人家都有地窖,有些女主人会躲进地窖,用煤灰把脸涂黑,穿上粗布衣服,假装是佣人。

可日军士兵似乎格外 “擅长” 找地窖,他们会翻找院子里的花草,敲击地面听声音,甚至逼问家里的老仆人。

他记得有一次,在一户人家的后院,士兵们发现了地窖的入口。

打开门时,里面躲着三位女子,都是这户人家的女眷,脸上涂着黑灰,可身上的绸缎内衣还是暴露了身份。

“她们吓得缩在角落里,有个年纪小的还在哭”,曾根一夫写道,士兵们把她们拉出来,用冷水把脸洗干净,“洗完后才发现,她们长得都很清秀,其中一个还是孕妇”。

后来,这三位女子被带走,那个孕妇在路上就流产了,士兵们却只是把她扔在路边,继续往前走。

还有些富太太选择用极端方式保全清白。

曾根一夫听说,有位银行家的妻子,在日军闯进家门时,偷偷喝了用来毒老鼠的药;另一位官员的太太,趁士兵不注意,拿起梳妆台上的剪刀刺向自己的喉咙。

“我没亲眼看到,但听同伴说,那个喝药的女人,死前还紧紧攥着一张全家福”,他在回忆录里写,“可这样的死,在当时的南京太常见了,没人会在意,甚至有人觉得‘她太傻了’”。

有人把希望寄托在国际救济区。当时南京的国际红十字会等组织,设立了中立的救济区,不少平民和富人都想躲进去。

可曾根一夫看到的是,日军根本不管什么 “中立”,有一次,他们接到命令,要去救济区 “挑选” 年轻女性。

“我们闯进一座教堂,里面挤满了人,外国牧师拦着不让进,说‘这是中立区’,可我们的长官直接把他推开了。” 曾根一夫回忆,他们在里面找出了十几个年轻女子,其中有几个穿着讲究,一看就是富人家的小姐或太太。

“她们哭着抓着牧师的衣服,可还是被我们拖走了,后来听说,她们被送进了临时慰安所”。

在曾根一夫的记忆里,那些被送进慰安所的女性,无论之前是富是贫,都过着同样的日子,每天要接待很多士兵,没有食物,没有药品,很多人染上了病,瘦得只剩骨头。

“有一次我路过慰安所,看到一个穿旗袍的女人趴在窗户上,眼神空洞,像个木偶”,他写道,“我后来才知道,她以前是南京有名的才女,家里很有钱,可现在,她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

曾根一夫的回忆录,没有用激烈的词汇,却字字句句都透着悲凉。

那些曾经养尊处优的富太太们,她们的财富、地位、学识,在侵略者的兽性面前,都成了无用的东西。

正如他在回忆录结尾写的:“南京城里没有‘太太’和‘平民’的区别,只有‘中国人’—— 在我们眼里,他们都是可以随意欺负的对象。”

如今,八十多年过去了,曾根一夫的回忆成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见证。

那些富太太们的遭遇,不是个例,而是整个民族在亡国时刻的缩影。

它提醒我们,所谓 “国泰民安”,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只有国家强大了,百姓的生命和尊严才能有真正的保障。


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再在任何一个地方上演。

参考资料:

今天,永不敢忘,永不能忘!

时间:202212/1313:31:26

来源:新华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历史   日军   城里   太太   悲惨遭遇   南京   女主人   回忆录   士兵   富贵   地窖   金条   行李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