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丨醋鱼
编辑丨佚名
在当下这个流量时代,陈宝国这些老艺术家的坚守显得格外珍贵。
估计早年间,喜欢看电视的那些人没有不认识他的吧?

从“玻璃花”到白玉兰评委会主席,他靠着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谱写了名为艺术的篇章。
然而这样一个尊重艺术的人,却因为批判行业乱象,被大众反对。如今,69岁的他过得怎么样了?

1956年,陈宝国出生在北京一个很普通的家庭,父母那会儿都是国营厂的职工,每天两点一线,也没有太多娱乐消遣。
但是那个时候的他,最爱干的事儿就是趴在电影院门口,看人家那些海报。

那些黑白影像里的人物,或许正是他揣摩影视角色的启蒙,这也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想学表演的种子。
等到高中毕业以后,他跟大多数人一样,进入了北京的一家工厂当工人。

每天的生活就是不断地重复,很快他的手就磨起了茧子。
但是哪怕工作再累,他也会在下班后偷偷跑到厂里的活动室里面,去对着镜子模仿电影中的角色。

有时候他还会组织工友排练一些简单的小品,用来打发单调的生活。
后来,他听说中戏招生,二话不说就直接报了名。

他那个时候为了能通过考试,每天4点就起床练习。不仅如此,他还把提前准备好的片段背的滚瓜烂熟。
因此,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进入中戏表演系学习。

上学的那几年里,他几乎成了班里面最努力的一个学生,每天从早到晚都泡在排练厅里。就连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也都超额完成。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一个话剧角色,他可以连续一周都泡在图书馆里面,查资料学习,甚至还会跑到这个人物原型的老家去走访。

这份执着在别人看来,可能有些过于“较真”了,但对他来说,这才是对角色负责。
等到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从话剧舞台开始。

为了更符合孩子的状态,他每天都会提前过去排练,模仿孩子们的样子,尽可能跟他们学的像一点。
这部剧播出之后,获得了一致好评,这也让他更加坚信自己那一套是正确的。

要说他演艺生涯的关键角色,就不得不提一下电影《大渡河》里的红军战士了。
那会儿是他第一次拍电影,还有很多东西都不懂,但是为了能表演的更加真实,他主动要求不用替身,大冷天的自己跳进河里,一遍又一遍的拍。

十几条下来,他整个人都冻得发紫了,还嘴里打着哆嗦说:“再来一条”。
正是这种敬业精神,让业内看到了他对表演的热爱,也认可了他的演技。

后来,他参演了《赤橙黄绿青蓝紫》这部剧里的刘思佳这个角色,他演的是一个怀揣理想的工厂青年。
为了能更加贴近这个角色,他还特意回到了之前打工的工厂,跟那些青年工人们一起吃住。

在这过程中,他也不断观察他们的语言习惯,和一些生活细节,有时候还会跟着他们一块加班,值夜班什么的。
经过这一番观察,他更能够共情工人的情绪,因此表演过程变得格外顺利。

这部剧播出之后,一下子成为了当年的收拾黑马,因为这种角色一旦演好了,就相当于得到了整个工人阶级的认可,观众缘也会越来越好。
他凭借这个角色拿到了金鹰奖的最佳男主,但是捧着奖杯发言时,他却表示:“这个奖不是给我的,是给那些在工厂里追逐梦想的年轻人的。”

这一刻,突然明白了演员存在的意义。他们在拥有了巨大流量的同时,也肩负着引导舆论走向的责任。
就像这部剧播出之后,很多人都会看到工人追逐梦想的不容易,在面对生活的艰辛时,就会更加坚强。

从那之后,他的事业发展越来越红火,而他对艺术的坚持也从未懈怠。
在2000年后,他开始把重心转向了历史剧,开始着重刻画一些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

紧接着,《大宅门》这部横跨60年的民国剧,让他彻底被观众熟知。
后来的《汉武大帝》以及《大明王朝1566》这些剧也都部部堪称经典,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正是因为他这种对于艺术的敬畏感,才更不能容忍那些拿着高片酬却不干正事儿的演员。
就像之前在《最后一张签证》的发布会现场,当记者问到与年轻演员合作的感受时。

他十分委婉地表示:“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戏份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角色立得住”。
这句话一出,瞬间就被大家误解了,网上很多人都说,他这是在暗指王雷抢戏。紧接着,网上就有了“王雷是戏霸”的传言。

面对网上这些争议,他并没有公开回应,而是减少了自己的露面次数,接戏频率也降低了。
然而真正让他“得罪人”的,还是他公开批判行业乱象,导致很多人都对他不满。

之前在某电视剧宣传会上,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严肃指出了有些演员连基本的职业操守都没有,像走路、吃饭这些小事都需要用替身,自己就光顾着耍帅去了。
对此,他还表示:“如果只是想挣快钱,当偶像,那就别来糟蹋表演。等挣够了钱,想踏实拍戏了,再回来好好琢磨角色。”

后来在一次行业论坛上,他还痛斥了那些拍戏不记台词光念数字的演员,虽然没明着指出都有哪些人,但是对号入座之后,有些人就坐不住了。
因此,他的这些话得罪了不少同行,也有人开始给他贴上了“戏霸”的标签。

就是因为他在片场的严格要求,让他在这个流量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当“匠人精神”被“偶像外表”取代,这个行业还能走得多远,那些真正热爱艺术的人又该何去何从呢?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陈宝国个人资料
陈宝国:《大宅门》让我遇到最好的角色 . [2015-7-23]
“人民喜爱的60位艺术家”评选候选人—陈宝国 . [2017-12-19]
新浪电视剧排行榜第2季度候选男演员陈宝国 . [2017-12-19]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