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了容我就没办法活了。”漫画《假面女郎》的这句台词,道尽韩国社会对容貌的执念。
从1961年韩国第一家整形医院成立,到2023年首尔拥有1544家整容医院,这个国家对“变美”投入的热情,从未减退。
但进入2024年以后,韩国美妆行业却出现了新的趋势:国际品牌节节败退,本土品牌压倒性胜出,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持续上升,整个市场正在从“整容狂热”转向“平价内卷”。
这是为什么呢?
韩国消费者的“苛刻”,早已不是新鲜事。
早在2022年,韩国最大美妆集合店 Olive Young 的黑五榜单中,排名第二的面膜产品售价仅9900韩元(约人民币51元),防晒霜三支装只卖25500韩元(约131元)。这些产品虽然价格低,但消费者对功效、包装、上脸感受的要求却丝毫不低。
这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消费精打细算。
韩国社会对美的要求极高。
从2018年“女性上班不许戴眼镜”这一不成文规定,到最近,韩国又开启了一项“只看脸”的相亲模式,容貌焦虑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社会学研究显示,86%的韩国人认为容貌对生活品质“非常重要”或“较为重要”。
但在经济环境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这种焦虑并没有转化为高消费。2025年韩国GDP增长预期仅为1.5%,CPI涨幅升至2.2%。消费者变美的愿望仍在,但支出却被压缩到了极致。
2024年5月,法国奢侈品巨头LVMH旗下的美妆集合店丝芙兰宣布退出韩国市场。紧接着,2025年初,美宝莲和威娜也宣布关店,这不是偶然。
很多人以为是产品不合口味,实际上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渠道排他性。
信息显示,Olive Young作为韩国本土美妆的渠道霸主,要求品牌提供专供产品,且价格必须低于市场价。一旦品牌方在其他渠道销售更便宜的产品,就会被全面下架。
更麻烦的是,韩国本土电商平台如 Coupang、Gmarket、11st 等对海外品牌设置了高门槛。入驻需要在韩国注册公司,并且达到一定验资门槛才可以。
这几乎是封死了一些中小品牌入场的大门。
2024年开始,韩国便利店在美妆领域的布局明显加快。GS25联合彩妆品牌 Son&Park 推出“HATTY”系列,定价仅为3000韩元(约15元)。就连日本的 7-Eleven 和全家也在韩国市场推出了自有美妆产品。
便利店也从过去只卖饮食,到现在提供即用型美妆产品,满足的是韩国消费者“夜生活+应急消费”模式下的即时需求。
虽然货架面积有限,无法构建完整的护肤体验,但它们正在成为平价美妆的重要补充市场。
原本以为中国平价品牌进入韩国市场应是顺水推舟,但现实并不轻松。
以假睫毛为例,在Olive Young中单盒价格多在50元至100元之间,而中国电商平台上,10副假睫毛仅售5.9元。
2024年底,在某位韩国博主的vlog中,韩国化妆师看到国产假睫毛后惊呼“怎么会这么便宜”。这类“品类错位”或许是中国品牌突围的机会。
不过,光靠价格并不够。
2023年至2025年间,中国品牌 INTO YOU 分别邀请了宋雨琦(G-IDLE)和崔秀彬(TXT)担任代言人,试图以KPOP明星打开市场。虽然短期内提升了品牌曝光,但如果没有本地化团队和渠道铺设,这些流量很难转化为稳定销售。
韩国人为何对“便宜又好用”的产品如此执着?这背后是文化压力与经济现实的双重挤压。
在韩国,变美不是个人选择,而是社会预期。
2025年韩国年轻人面临的是涨不动的工资、涨得飞快的物价、以及卷到极致的职场和婚恋压力。他们必须用最小的成本,达成社会对“美”的期待。
这直接塑造了韩国美妆市场的独特逻辑:品牌必须低价、高效、快速见效,否则就会被淘汰。
“在韩国,消费者不是在选择产品,而是在选择一种生存方式。”
整容医院开到凌晨、便利店推出15元彩妆、国际品牌连续撤退、Olive Young主导市场,这些现象背后有一个共同的逻辑:高压社会下的低价美学。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