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札记
枪声与信仰的回响
周根保
一、暗夜惊雷:南昌城头的抉择
1927年夏天,中国的天空布满阴霾。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的血腥气息尚未散去,武汉的汪精卫政府也举起屠刀,白色恐怖如潮水般蔓延。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任人宰割,还是绝地反击?
南昌,这座千年古城,注定要成为革命的转折点。周恩来以一身青布长衫的儒雅形象,穿梭于南昌城的小巷深处。他手中紧握的不仅是起义的密令,更是无数同志的血泪与期盼。共产国际的电报从莫斯科传来,字句间满是犹疑与妥协;张国焘的反对声如重锤击打,但周恩来与前委的同志们目光如炬:“中国革命的路,必须由中国人自己走!”
8月1日凌晨两点,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划破寂静。这枪声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三声急促的枪响后,起义军如洪水般冲向敌营。士兵们的绑腿沾满露水,刺刀在月光下泛着寒光,周恩来站在江西大旅社的台阶上,神色凝重。他知道,这一枪不仅是向旧世界的宣战,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宣言。
《八一南昌起义》 油画(图源:中国军网)
多年后,当周恩来重返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时,他驻足于一幅幅老照片前,却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导游的解说词里满是“周恩来如何力挽狂澜”,他却摆摆手,目光投向窗外的一棵老槐树——仿佛那些惊心动魄的日夜,不过是槐花飘落般轻描淡写。
二、星火南征:绝境中的薪火相传
起义的胜利并未持续太久。南下广东的征途,成了信仰的试炼场。
汤坑战役的炮火中,起义军的旗帜被撕成碎片;三河坝分兵后,队伍像断了线的风筝,在群山间飘摇。逃兵的身影在夜幕中消失,叛徒的狞笑刺痛着每一颗忠诚的心。
最黑暗的时刻,朱德站了出来。在天心圩的河坝子上,他解开灰布军装的领口,嗓音沙哑却如洪钟:“同志们!大革命失败了,我们的起义也失败了!但只要还有一个人、一杆枪,革命的火种就不会灭!”台下,士兵们满脸尘土,眼中却燃起微弱的光。陈毅默默捡起逃兵丢下的步枪,扛在肩上。
天心圩整顿场景图(图源:共产党员网)
队伍继续前行时,他走在最前头,一边行军一边讲着“革命必胜”的道理。有人问他:“陈主任,您扛枪不累吗?”他大笑:“枪越重,心越稳!”
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穿过赣南的密林,蹚过闽西的激流。饥饿时,他们嚼着野草充饥;寒夜里,他们裹着茅草取暖。但没有人扔掉那面绣着锤头镰刀的红旗——因为朱德总说:“这旗子上染着同志的血,比命还重。”
三、井冈翠竹:新生与永恒的军魂
1928年春天,井冈山的杜鹃花开得格外鲜艳。当朱德的队伍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残部会师时,两位巨人的手握在一起。
《井冈山会师》(油画)王式廓 作(图源:央视网)
毛泽东指着满山翠竹说:“你看,竹根扎得深,再大的风也吹不倒!”朱德望着山下绵延的峰峦,忽然笑了:“咱们的队伍,不就像这竹子?”
从南昌城头的枪声,到井冈山的星火,一条清晰的脉络逐渐显现:没有坚定的信念,汤坑的惨败早已让革命化为尘埃;没有绝对的听党指挥,南下的溃军只会沦为流寇。书中写道:“朱德扛枪行军的身影,周恩来的沉默谦逊,陈毅的笑语朗朗——这些片段拼成的不是一段历史,而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如今的井冈山,烈士陵园的石碑上刻着无数年轻的名字。他们中有人倒在南昌城头,有人长眠于南征路上,更多人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连一块墓碑都未曾留下。但他们的血早已渗入这片土地,化作年复一年的满山红杜鹃。
四、回响:历史长河中的一盏明灯
合上《南昌起义史料札记》,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恍惚间,那声穿越百年的枪响仍在耳畔回荡。马誉炜将军在书评中写道:“读此书,方知‘听党指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南昌起义》 油画(图源:新华网)
今天的军营里,新兵们高唱着《强军战歌》;朱日和训练场上,战车的轰鸣震天动地。但每当夜色深沉,荣誉室墙上的南昌起义油画总会泛起微光——画中的周恩来眉头紧锁,朱德的手臂高举,陈毅的步枪斜挎肩头。他们仿佛在问:“九十六年后的今天,你们可还记得当初为何出发?”
历史从未远去,它化作基因流淌在每一代军人的血脉中。就像书末那段话:“读懂南昌起义,便读懂了人民军队为何能凤凰涅槃;传承这份军魂,便是对先烈最深的告慰。”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根保(原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原执行会长、《南昌起义史料札记》作者)
配图:方志四川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