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生鹏
“你怎么又在打游戏?作业写完了吗?”
“天天捧着手机,将来想当个废人吗?”
“别人家孩子都考年级前十了,你呢?”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听着特别耳熟?几乎每个有孩子的家庭,都上演过类似的“战争”。孩子一厌学,家长就急,急了就骂,骂了没用就更急。可问题是,我们有没有真正停下来问一句:孩子,你为什么不想学了?
厌学,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是一点一点被“逼”出来的。不是孩子懒,不是他们笨,而是我们这套教育系统、家庭期待、社会评价,正在一点点碾碎他们对学习最原始的好奇与热情。

先说学校。现在的学校,像不像一个标准化的“流水线”?早上七点半到校,晚上七八点放学,作业写到半夜,周末还要赶着上补习班。一天十几个小时,孩子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那些反复重复的知识点,做着永远做不完的卷子。考试成绩一出来,排名一贴,谁高谁低,一目了然。高分的是“好学生”,低分的就被贴上“差生”标签。可问题是,学习本来不该是探索世界的过程吗?怎么变成了一场赤裸裸的“分数竞赛”?
更离谱的是,很多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历史课就是背年代,地理课就是背地名,物理化学就是套公式。可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是为什么恐龙会灭绝,是为什么手机能连上Wi-Fi,是为什么人会做梦。可这些,在课堂上,统统被当成“闲话”打回去。久而久之,孩子觉得:学习=无聊+痛苦+被比较。那他为什么不厌学?
再说家庭。很多家长,嘴上说着“我都是为了你好”,可行动上却在不断给孩子施压。孩子考了98分,家长第一句话是:“那两分丢在哪了?”从不问:“你是不是努力了?”“你有没有开心地学?”孩子考得好,奖励是“继续努力”;考得差,惩罚是“别玩手机”“不准出门”。学习,从一件本该带来成就感的事,变成了换取父母认可的“交易”。一旦交易失败,孩子就干脆不干了。

还有更隐蔽的伤害:攀比。
“你看隔壁小王,人家又考了第一。”
“你表姐考上重点高中了,你呢?”
这种话,听着是激励,实则是羞辱。孩子听得多了,就会觉得:在爸妈眼里,我永远不够好。那他还怎么有动力去学?
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长自己从不学习,却要求孩子天天学习。自己刷手机刷到半夜,却骂孩子玩两小时游戏是“不务正业”。孩子心里清楚得很:你们不是在乎我学不学,你们只在乎我能不能给你们争脸。
社会呢?更是一味地用“学历”定义一个人的价值。好像不上重点大学,人生就完了。可现实是,多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多少职校生靠技术活得风生水起?可我们还是固执地把孩子往一条独木桥上推,推不过去的,就被说成“失败者”。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厌学,太正常了。
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他们学得太累了。
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努力的方向,根本不是他们喜欢的。
不是他们没天赋,而是我们的教育,根本没给他们发现天赋的机会。
那怎么办?别急着说“送他去心理医生那”“报个提分班”,这些治标不治本。真正要做的,是重新理解“学习”这件事。
第一,先别急着“纠正”孩子,而是蹲下来,听他说。
你有没有认真问过孩子:“你为什么不想上学?”
也许他会说:“老师讲得太无聊。”
也许他会说:“同学都排挤我。”
也许他会说:“我学不会,觉得自己很笨。”
别打断,别反驳,就听。让孩子知道,他的感受是被看见的。这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第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学习,本该是孩子自己的事。可现在呢?家长安排时间,老师布置任务,孩子只是执行者。那他当然没动力。试着让孩子自己安排作业顺序,自己决定先学哪科后学哪科。哪怕他一开始安排得乱七八糟,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他在参与,在选择。选择多了,责任感就来了。
第三,允许孩子“学得慢”。
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刷题、考试。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有的孩子擅长画画,有的孩子就是对数字不敏感。可我们总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人。为什么不能允许孩子用半年搞懂数学,而不是非得在月考前“突击”?慢,不是错。只要他在前进,就值得肯定。
第四,让学习“有用”起来。
孩子学数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算清零花钱;学语文,不是为了背课文,而是为了写出打动人的故事;学科学,不是为了记公式,而是为了搞懂火箭怎么上天。当孩子发现知识能解决他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习自然就有了意义。
第五,家长要“改作业”。
别光要求孩子改变,家长也得变。少一点“你必须”,多一点“你觉得呢?”少一点比较,多一点鼓励。放下手机,陪孩子读一本书,聊一个话题。让孩子感受到:学习不是孤独的战斗,而是一段可以和父母一起走的路。
第六,重新定义“成功”。
不是考上985才是成功,不是当上白领才算体面。一个会修车的人,一个会做甜点的人,一个能把垃圾分类做得很专业的人,都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当家长不再用“分数”和“学历”绑架孩子,孩子才可能真正抬起头来,走自己的路。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种,而不是灌满水桶。可我们现在做的,恰恰是不断往桶里灌水,灌到孩子不堪重负,最后把桶砸了,说:“我不学了!”
对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样,谈谈我的个人两点看法:
第一,厌学不是孩子的病,而是教育的病。 我们总想着“治疗”孩子,却从不想“治疗”系统。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应该是让孩子感到好奇、安全、被尊重的。如果孩子在学校被羞辱,在家里被施压,那他当然想逃。别怪孩子脆弱,要怪就怪我们给的环境太硬。
第二,真正的学习,从“我想知道”开始,而不是“你必须会”。 所有持久的动力,都来自内在的好奇。可我们现在做的,是不断用考试、排名、补习班,把“我想知道”磨成“我不得不学”。等孩子哪天连“不得不学”都懒得装了,厌学就来了。所以,别再问“怎么让他学”,先问“怎么让他想学”。
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作业和补习班,而是被理解、被信任、被允许犯错的空间。当有一天,孩子能笑着说:“今天我搞懂了一个问题,真有意思。”——那才是教育真正的胜利。
别再用“为你好”去伤害孩子了。
他们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懂他们的父母。
他们不需要满分的成绩,只需要一个能让他们喘口气的世界。
救救孩子,从停止盲目施压开始。
救救教育,从重新理解学习开始。
#孩子为什么厌学,然后厌学怎么办?# #上头条 聊热点#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