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老鼠门”深度复盘:当“穷鬼乐园”撞上食安红线

2025年的国庆假期,当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愉中时,一场意外的舆论风暴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社交网络。主角并非明星或热点事件,而是几只在奶茶店里“闲庭信步”的老鼠。2025年9月30日,河南郑州一家蜜雪冰城门店内,顾客拍摄到多只老鼠在操作台和货架间肆意穿行,而一旁身着工服的店员非但没有立即采取行动,反而招呼同事前来围观拍摄。这一幕被镜头完整记录,并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如果说视频本身已足够触目惊心,那么涉事门店员工随后的“神回复”则彻底点燃了公众的怒火。面对质疑,店员的回应显得轻描淡写甚至理直气壮:“旁边都是饭店,它想进来我也没办法”、“公司每月都会抽查卫生,都是验收通过了的”。这番言论被网友普遍解读为“摆烂式公关”,它巧妙地将责任推卸给外部环境和已通过的内部检查,却唯独回避了自身作为食品经营者最基本的卫生管理责任。一时间,一个单店的卫生问题,迅速升级为对蜜雪冰城整个品牌管理体系的信任危机。

“4块钱的柠檬水,还要啥自行车?”、“刺痛3亿穷鬼的心”……

网络上的辛辣评论与调侃背后,是消费者复杂心态的折射。长期以来,蜜雪冰城凭借极致的性价比,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穷鬼乐园”,消费者对其偶发的小瑕疵也报以极大的宽容。然而,当挑战触及食品安全的绝对底线时,这种宽容是否依然有效?这起“老鼠门”事件,究竟是庞大连锁体系中一次偶然的卫生疏漏,还是蜜雪冰城在万店狂奔模式下,系统性风险积累到临界点的必然产物?这不仅是对蜜雪冰城的拷问,也是对整个快消餐饮行业的警示。

食安危机暴露的管理黑洞

“老鼠门”事件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蜜雪冰城在高速扩张的光环之下,长期积累却被忽视的管理黑洞。将事件归咎于单店员工的失职或外部环境,显然无法解释问题的根源。深入剖析其商业模式与运营体系,才能发现潜藏在冰山之下的系统性风险。

蜜雪冰城的商业帝国,建立在庞大的加盟体系之上,截至2025年上半年,其全球门店总数已突破5.3万家,其中超过99.9%为加盟店,直营店仅21家。这种轻资产的加盟模式是其实现指数级增长、迅速占领下沉市场的核心利器。然而,规模的极速膨胀也让管理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

核心困境在于管理半径的极限,理论上蜜雪冰城总部设有一系列标准化流程,包括每月卫生抽查、员工培训、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但当管理对象是数万个分散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独立经营体时,总部的监管效力不可避免地被稀释。

有报道指出,蜜雪冰城的区域督导人员平均需要管辖超过200家门店,这使得深度、有效的巡检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门店员工口中的“月度抽查都通过了”,非但不能成为免责的理由,反而暴露了检查机制可能存在的形式主义弊病——一套无法有效发现并预防鼠患等重大安全隐患的系统,其价值本身就值得怀疑。

“半年净赚27.2亿,连个粘鼠板都管不好?”用户的这一尖锐质疑,直指蜜雪冰城商业模式的核心悖论。要理解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确蜜雪冰城的赚钱之道。财报显示,其绝大部分收入(约97%)并非来自向消费者销售饮品,而是源于向加盟商销售制作饮品所需的原材料、包装物料和设备。本质上,蜜雪冰城是一家供应链公司。

这种模式意味着,总部的利润与加盟商的单店盈利能力息息相关,但又不完全等同。为了维持“极致性价比”的品牌定位,产品售价被严格限制在低位,这直接压缩了加盟商的利润空间。

据分析,部分三四线城市加盟商的月净利润可能不足5000元。在这种成本压力下,加盟商有极强的动机在“非直接产出”环节削减开支,例如减少专业的消杀频次、使用更廉价的清洁用品,甚至在员工培训上投入不足。因此,“老鼠门”的问题根源或许不在于总部“缺钱”,而在于成本压力是否被过度传导至最末端的门店,导致其在食品安全这一生命线上出现了致命的松懈。

“老鼠门”的爆发并非偶然,它是蜜雪冰城长期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集中体现。梳理近年来的公开报道可以发现,蜜雪冰城已多次因卫生问题登上负面新闻榜,2025年3月,有媒体曝光部分门店使用隔夜的柠檬片、橙子切片,甚至篡改食材效期标签。

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此前,已有消费者投诉在饮品中发现飞虫等异物,甚至有视频显示店员对沾有苍蝇的包装“洗洗继续用”。这些都反映出部分门店日常卫生管理的缺失。

这些散落的“前科”共同勾勒出一个令人不安的阴影。“老鼠门”只是这座巨大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它警示着,如果不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和彻底改革,类似的危机未来仍有可能重演。

正在消融的消费者宽容

蜜雪冰城最坚固的护城河,并非其遍布大街小巷的门店,也不是其高效的供应链,而是数亿消费者基于“极致性价比”而给予的巨大宽容。然而,“老鼠门”事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侵蚀着这条护城河的根基。

长期以来,消费者与蜜雪冰城之间仿佛存在一种不成文的“隐性契约”。一杯柠檬水仅售4元,一个冰淇淋低至3元,在动辄二三十元的新茶饮市场,蜜雪冰城以“价格屠夫”的姿态,为广大普通消费者提供了“奶茶自由”的可能。作为回报,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一些小瑕疵,如口味不稳定、包装简陋等,表现出了极大的包容心,并用“4块钱还要啥自行车”的调侃来自我解构。

然而,这种宽容是有边界的。口味的细微差异、服务的不够精致,尚在可接受范围内;但“老鼠在后厨开运动会”则完全是另一性质的问题。它直接触及了食品安全最核心、最原始的恐惧——肮脏与致病。这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厌恶,是任何“低价”都无法为其辩护的绝对红线。当品牌挑战的是人类共通的卫生底线时,“价格光环”瞬间失效。


事件发酵初期,网络上不乏“鼠王驾到”、“米老鼠联名款”等戏谑的“梗”。这种“玩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以往对蜜雪冰城的宽容态度。但随着事件细节的不断披露和舆论的深入,公众的情绪开始发生微妙转变——从轻松的调侃,转向对食品安全的普遍忧虑。

这种转变并非空穴来风。一份针对此次事件的调研数据显示,高达67%的受访者表示“若再发生类似老鼠事件,将减少购买”。这清晰地表明,消费者的耐心正在被快速消耗。过去,即使在315晚会被曝光使用隔夜水果后,蜜雪冰城的股价甚至出现“逆市上扬”的奇观,被解读为消费者对其的“护短”。但“老鼠门”的冲击力显然远超前者。当玩笑开过了火,当“梗”的背后是真实的健康风险时,剩下的便是对品牌信任的实质性伤害。“低价免死金牌”正在肉眼可见地失效。

消费者信任的动摇,发生在对蜜雪冰城而言最不利的时机——新茶饮市场正从增量扩张全面转向存量博弈。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已趋于饱和,品牌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这意味着,消费者的选择远比过去更加丰富。

一方面,曾经高高在上的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通过推出子品牌或直接降价的方式,不断向下挤压蜜雪冰城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等定位相似的品牌正在加速扩张,无论在产品创新还是门店形象上,都对蜜雪冰城构成了直接威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食品安全这张“底牌”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一旦蜜雪冰城因食安问题被贴上“不安全”的标签,其辛苦建立的低价优势将变得毫无意义。毕竟,对于消费者而言,省几块钱的代价,绝不应该是拿自己的健康去冒险。

蜜雪冰城的自救与监管的“紧箍咒”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信任危机,蜜雪冰城在经历了初期“摆烂式”回应的失分后,迅速启动了一系列补救措施。与此同时,来自监管层面的“紧箍咒”也越收越紧。内外夹击之下,蜜雪冰城乃至整个连锁餐饮行业,正被迫走上一条更加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在舆论压力下,蜜雪冰城的危机公关迅速进入2.0阶段。涉事门店第一时间闭店整改,店长出面致歉,并联系专业机构进行全面消杀。这些都是危机处理的标准操作。更值得关注的是总部层面宣布的长期整改计划,其中,“技术赋能”成为关键词。

蜜雪冰城回应称,将加码“互联网+明厨亮灶”2.0版本,并计划引入“AI鼠患识别系统”,这一举措旨在利用技术手段弥补人工巡检的不足。理论上,通过AI视觉识别算法,系统可以7x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后厨,自动识别老鼠、蟑螂等害虫,或员工未戴口罩、生熟不分等违规操作,并实时向管理者发出警报。这不仅能大幅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度,也能将食品安全管理从依赖“人治”的抽查,转向依赖“技防”的常态化监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管理半径过大而导致的监管难题。

如果说企业的技术升级尚属“自选动作”,那么来自监管层面的压力则是“规定动作”。“老鼠门”事件发生前不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25年9月28日发布了《餐饮服务连锁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并于同年12月1日起施行。该新规被视为专为解决连锁餐饮行业顽疾而设的“铁腕”。

新规的核心,是明确了连锁企业总部对旗下所有门店(包括加盟店)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直指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只收钱不管理”现象。规定要求总部建立并执行统一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门店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并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

更重要的是,新规首次明确了分级监管机制,像蜜雪冰城这样门店数超万家的企业,其总部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将由省级市场监管部门直接负责。这意味着监管层级更高、力度更大。未来,如果加盟店再出问题,总部将难辞其咎,可能面临严厉处罚乃至限制扩张。这一政策的落地,将从根本上改变游戏规则,倒逼蜜雪冰城等品牌将加盟商管理从“可选项”变为“必修课”。

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危机屡见不鲜,不同品牌的应对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镜鉴。海底捞在2017年遭遇“后厨老鼠门”后,其快速、真诚的“三连”回应(承认问题、承担责任、欢迎监督)被奉为公关经典,成功将危机转化为展示企业责任感的机会。

有效的危机公关通常包含三大要素:速度,在黄金24小时内迅速响应;态度,真诚道歉,不推诿、不甩锅;行动,公布具体、可行的整改措施,并保持过程透明。蜜雪冰城此次的应对,可谓一波三折:门店员工的初步回应在“态度”上完全失分,将小火引成大火;而后续总部的一系列补救措施,则是在“速度”和“行动”上努力追分。这一过程,为整个餐饮行业再次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任何侥幸心理和傲慢态度,都可能付出沉重的品牌代价。

万店神话之下,质量才是最终的底牌

蜜雪冰城的“老鼠门”事件,如同一声刺耳的警报,在其高歌猛进的扩张道路上,强制踩下了一脚急刹车。它以一种极端而又直观的方式,向这个拥有超过五万家门店的茶饮帝国,以及所有在规模化道路上狂奔的连锁品牌敲响了警钟:规模扩张的边界,是食品安全的底线;万店神话的根基,是消费者最基本的信任。

我们必须认识到,蜜雪冰城的崛起,本质上是其“高质平价”战略的成功。它精准地抓住了广阔下沉市场的消费需求,让数以亿计的普通人得以享受物美价廉的美味。然而,这个承诺包含两个关键词——“高质”与“平价”,二者缺一不可。当“高质”所代表的食品安全、卫生标准被动摇甚至颠覆时,“平价”便失去了所有意义,甚至会沦为“廉价劣质”的代名词。

幸运的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无论是引入AI监控的技术自救,还是拥抱更严格的外部监管,都表明蜜雪冰城已经开始正视问题。未来,它能否将这次惨痛的危机,转化为一次彻底改革品控体系、重塑管理模式的契机?这不仅关系到“雪王”能否保住自己的王冠,也深刻考验着整个中国新茶饮行业,在告别草莽时代后,将以何种姿态走向更成熟、更负责任的未来。

作者:尼古

编辑:尼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财狗商业评论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文章提及或者展示关联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美食   穷鬼   红线   深度   老鼠   乐园   食品安全   消费者   事件   品牌   危机   总部   宽容   卫生   店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