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之下,美国大豆正在失去中国市场,但是美国人打算将大豆改头换面,披上南美国家产地的马甲,再销往中国市场。
3月份以来,海关就发现有多批次的大豆,表面上看是来自于巴西和阿根廷,但实际上的原产地是美国。
也就是说,美国的大豆为了继续向我国出口,试图采取“洗产地”的措施,而海关部门目前也采取了有效的封堵措施。
«——【·美国大豆“披马甲”·】——»
4月30日,一艘满载着标注为“阿根廷大豆”的货轮缓缓驶入中国港口。
工作人员在对这批货物进行例行检查时,就隐隐察觉到这批大豆有些“不对劲”。
随后,中国海关就对这批大豆进行了数据检测,发现其35.2%的蛋白质含量远超南美大豆34%的基准线。
不仅如此,该大豆的外包装还是没来得及更换的美国麻袋。
也就是说,这些大豆实则产自美国,却被伪装成阿根廷大豆,企图逃避高额关税,蒙混过关进入中国市场。
而美国这场“洗产地”原因的背后,正是他们自己种下的苦果!
自2018年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后,中国以牙还牙,将美国大豆关税从3%提升至25%,直接导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暴跌70%,国库存激增至2474万吨。
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5年美豆种植面积降至2020年来最低,库存消费比下滑至8.6%,艾奥瓦州豆农甚至发起抗议,高喊“关税杀死农民”。
面对库存积压的困境,美国豆农的收入大幅减少,部分企业开始铤而走险,构建起横跨美洲的灰色产业链:
美国大豆先从密西西比河流域出发,经货轮运至巴西桑托斯港或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在当地卸下后更换包装、篡改原产地证明。
甚至绕道越南海防港“漂白身份”,最终以阿根廷大豆的关税税率,堂而皇之进入中国市场。
但没想到这种“狸猫换太子”的把戏在中国海关面前不值一提。
«——【·“火眼金睛”一招制敌·】——»
中国联合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大豆供应国,共同构建了全球首个大豆区块链溯源系统。
这个系统从大豆的种植地GPS坐标确定其生长源头,记录下精确的收割时间,再到跟踪运输船舶的实时轨迹,每一个环节的关键数据都会被同步上传至区块链。
这些数据一旦录入,便不可篡改,形成了大豆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
并且,通过这个系统,海关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批大豆从田间到港口的完整旅程,任何试图篡改产地信息的行为都将无处遁形。
除了区块链溯源技术,对大豆本身的检测分析也是关键一环。
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土壤特性独特,使得当地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普遍高于35.1%。
而南美大豆的蛋白质含量通常低于34%,虽然只有1.1%左右的差异,但这却成为了辨别大豆产地的关键指标。
中国海关运用先进的光谱分析技术,能够快速、精准地检测出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从而判断其是否与标注产地相符。
同时,土壤同位素检测技术也被应用其中,不同地区土壤中的特定元素存在差异,通过检测土壤同位素,海关可以进一步验证大豆的真实产地。
在监管措施上,海关推行了“双随机”机制,即随机抽取检查的货物批次,随机指派检查人员。
这样一来,如果有人想要提前做手脚,比如说贿赂检察员,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因为谁都不知道当天的检察员是谁。
而且自发现美国大豆伪装事件后,海关更是将大豆货船的抽检比例从20%大幅提升至100%,每一艘抵达中国港口的大豆货船都必须经过全批检验才能通关。
而且,这场“大豆战争”远不止是30万吨货物的退运那么简单,它改变了全球农产品贸易的权力格局。
贸易战前,中国进口大豆中40%来自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报价直接牵动着中国养殖企业的神经。
而如今,这一格局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巴西将取代美国·】——»
巴西大豆产量从2017年的1.14亿吨飙升至2024年的1.69亿吨,对华出口占比超71%。
在出口方面,巴西对华出口的大豆占比更是超过了71%,2024年一整年,巴西对华大豆出口量高达7465万吨,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74%,一跃成为中国大豆供应的绝对主导国。
价格方面,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245%关税后,美国大豆到岸价飙升至1008美元/吨,而巴西大豆仅436美元,价差高达131%。
除巴西外,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新兴供应国也在加速抢占市场份额。
就拿乌克兰来说,中欧班列的开通为其农产品出口带来了极大便利,将乌克兰玉米运输到中国的周期成功压缩至20天。
这不仅为乌克兰农产品打开了新销路,也为中国的供应链多元化提供了新选择。
面对这样的市场变化,中国早有布局。
国家发改委赵辰昕表示:“即使暂停采购美国粮、油、饲料等物资,也不会对我国粮食供应造成影响。”
并且,中国是“以我为主、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确保产能、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方针。
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夯实国内粮食产能,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另一方面,不断强化科技赋能,从种子研发到种植技术革新,全方位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筑牢粮食安全的坚固底线。
当然,市场的变化并非一帆风顺。
今年4月份,由于巴西大豆到港时间推迟,中国大豆市场也短暂出现了阶段性”错配“的情况,现货价格也随之出现了小幅上涨。
不过,随着4月底巴西大豆到港量大幅增加,市场上原本高涨的看涨情绪迅速降温,大豆价格逐渐回归平稳。
海关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大豆供应多元化的成效,在1-3月,我国自巴西累计进口大豆454万吨,虽然同比下降了55%。
但这并未对我国大豆市场造成大的冲击,因为多元化的供应布局已让曾经令人担忧的“美国依赖症”成为了历史。
如今,巴西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这一转变不仅是两国在大豆产业实力上的此消彼长,更是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深度调整的一个缩影。
在未来,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道路上,还将继续深化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同时不断挖掘国内潜力,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与安全,在风云变幻的全球粮食市场中,牢牢掌握主动权。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