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太大了!中国首个出舱女宇航员谈太空之旅:落地后路都走不了

前言

2013年6月20日上午,全国6000万师生上了一堂特殊的直播课——课堂设在距离地球300公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中。

女航天员王亚平在这次课程中担任讲师,成为了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这位从山东的普通农村女孩到航天英雄,这期间的艰辛、背后的付出简直是无法想象的。甚至返回地球后身体虚得连路都走不了,得让人抬着出来......

飞行员之路

1980 年,王亚平在山东省烟台市出生,家里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初中毕业时,父亲觉得“女孩子家家,还是当个老师稳当”,想让她上师范学校,还可以早点工作养家。

但是王亚平并不这样想,她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应该被困在小小的讲台上,于是半夜偷偷改了志愿,开学去了当地最好的高中报道。

1997 年,正在烟台读高三的王亚平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

空军部队到学校招收女飞行员,这个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她的心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报名参加了选拔。

严苛的体检和考核没有难倒这个身体素质优异的女孩,经过层层筛选,她成为当年山东省唯一被录取的女飞行学员,成功进入长春飞行学院学习。

其实刚到飞行学院里,王亚平对飞行员只是略知一二,并不清楚加入了之后等待她的还有学习数不清的课程,进行数不清的训练。

但是她没有退缩、更没有丝毫懈怠还,还没有缺席过任何一次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了4年脱胎换骨的磨砺,王亚平学会了开4种飞机。

第一次驾驶战机升空时,当机身冲破云层,脚下是连绵的云海,头顶是湛蓝的天空,她深刻体会到飞行的意义。

毕业后,王亚平成为一名运输机飞行员。她在汶川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驾机将救援物资精准投送至灾区,北京奥运会前夕她临危受命,执行消云减雨任务为奥运盛典的顺利举办保驾护航。

她的安全飞行时间达 1567 小时,有着精湛的飞行技艺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熊熊燃起的航天梦

王亚平原本以为自己会驾驶战机一直翱翔下去

直到杨利伟搭乘的神舟一号冉冉升起时,耀眼的火光点燃了王亚平的心。“我要当航天员!”

但当时中国并没有进入太空女航天员。

作为经验丰富的运输机飞行员,她已在岗位上取得卓越成绩,职业发展稳定且前景明朗。

放弃熟悉的领域,投身全新的航天员事业,意味着要从零开始学习,接受更严苛的训练,还要面临未知的风险。

但每当想起太空中那片未被探索的领域,想起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她的内心就燃起无法抑制的激情。

从决定报名的那一刻起,王亚平的心态便从飞行员的沉稳熟练转向了探索者的谦逊与执着。

她开始主动学习航天相关知识,利用业余时间研读天文学、航天动力学等专业书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

在体能训练上对自己也是更加苛刻,在体能训练中主动加码:日常长跑训练里程从 5 公里提升至 8 公里;针对核心力量训练的俯卧撑项目,即便面对男性航天员 100 个的训练指标,她仍凭借顽强毅力将训练量提升至 120 个。

面对家人的担忧,她耐心解释:“飞行员教会我如何驾驭飞行器,而航天员能让我去亲身探索宇宙,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但同样都能为国家贡献力量。”

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信念,成为她转型路上最强大的精神支撑。

成功入选航天员

终于在2009 年国家首次选拔女航天员,王亚平凭借出色的体能测试以及航天专业成绩成功入选。

但是航天员训练被称为 “魔鬼训练”,每一项都在挑战人类极限。

王亚平与男航天员一样,要接受同等强度的训练,没有丝毫特殊待遇。

体能训练是航天员的必修课,其中离心机训练最为煎熬。

当离心机高速旋转时,航天员要承受数倍于体重的过载压力,面部肌肉会被拉扯变形,呼吸变得极其困难。

第一次训练时,王亚平感到五脏六腑都在翻腾,但她紧咬牙关始终保持清醒的意识和规范的操作。

水下失重模拟训练是为出舱活动做准备的关键科目。

航天员要穿上重达 200 多公斤的舱外航天服,在水下完成各种复杂动作,每次训练时长长达四五个小时。

水下阻力大,每一个动作都要耗费巨大体力,常常练得手臂酸痛、肩膀红肿。

经过多年的艰苦训练,王亚平的各项素质都达到了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标准。

登上太空

2013 年,王亚平入选神舟十号乘组,踏上了为期 15 天的太空之旅。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应用性飞行,任务之一就是开展太空授课活动。

这堂生动的太空课,点燃了无数学生的航天梦想。

她借助 “质量测量仪”,利用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弹簧拉力与加速度测算出聂海胜的质量;在单摆实验中,小球在失重下失去摆动特性,轻推后做圆周运动;

陀螺实验里,旋转陀螺因角动量守恒保持稳定飞行。

水膜与水球实验最为惊艳,金属圈轻松成膜,注水后形成晶莹水球,展现显著的表面张力现象。

2021 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王亚平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又一个重要时刻 —— 出舱活动。

她打开节点舱舱门,身着中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迈出了中国女性在太空的第一步。在太空中,她与翟志刚密切配合,完成了机械臂悬挂装置安装、舱外典型动作测试等任务。

当她在浩瀚太空中挥动国旗时,地面指挥大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平安降落

2022 年 4 月 16 日,神舟十三号平安回家成功降落。

返回地球的时候,返回舱穿过大气层,震得王亚平牙都咬酸了。直到 “砰” 地一声,返回舱重重落在草原上,她才反应过来:终于到家了!

舱门一打开,工作人员想扶她出来。可王亚平刚想站起来,两条腿就像面条似的直打晃,根本使不上劲儿。

被抬上担架时,她想攥紧拳头,手指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脑袋里昏昏沉沉的,眼前的东西都在转圈圈,整个人难受极了。

检查结果让大家都捏了把汗。在太空待了 183 天,王亚平的骨头变得特别脆弱,骨密度下降了 10%。因为在太空不用对抗地心引力,她的心脏也缩小了将近五分之一。

所以从太空回来的航天员,得花半年时间做康复训练,而且得从重新学走路开始练起。王亚平这 183 天的太空之旅,创下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在轨时间的新纪录。

当她笑着走出返回舱,向大家挥手时,所有人都看到了:这就是咱们中国的航天英雄,更是敢追梦、有担当的新时代女性!

王亚平不仅创造了中国女性太空出舱时间的纪录,更以出色的表现证明了女性在航天领域的能力。她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勇敢追逐梦想,在人生的星空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而且还会有更多像王亚平这样的航天英雄涌现。

他们将带着中国人的梦想和希望,继续探索宇宙的奥秘,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科技   宇航员   后路   中国   太空   牺牲   航天员   航天   神舟   飞行员   水下   时间   女性   舱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